
由钱曾怡等编纂的《济南方言词典》 记者张蕾摄
鲁网8月23日讯 今年81岁的钱曾怡教授,1956年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就开始留校任教。自1963年开始,她已研究济南话50载。上世纪90年代,钱曾怡就和朱广祁合写了《济南话音档》。关于济南方言,流传最广的《济南方言词典》 就是由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编写的。此外,她还主编编纂了《山东方言志丛书》,其中也包括《济南方言志》。自山大退休后,她面对媒体就闭门谢客了,但研究了大半辈子的济南话,她对济南话有太多感情,为了让更多人理解济南话,经过几番沟通,昨日中午,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是浙江人,一开始,研究济南话,对我来说是比较难的。”她回忆说,济南方言很有魅力,有些字词用普通话根本解释不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和济南话结缘大半辈子了。为什么研究济南话?因为我在济南,这就是我的责任。”钱曾怡研究过很多地方的方言,她觉得济南话和济南这个城市的性格一样,“济南的好不是外在的,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它的美很内敛,就像济南话里保留的很多古词。很多人说它‘土’,但实际上它不土,‘土’和雅是一致的。看上去‘土’,但其实是雅,很古雅。比如‘稙’地瓜,‘稙’棒子,《广韵》上很早就有。”
对钱曾怡来说,方言研究充满乐趣。“像筷子,原来叫箸,它名字的演变是有故事的。因为胶东人乘船出海,‘箸’ 音同‘住’,船停了就不好了,不顺畅,所以反其意用‘快’,再加个竹字头,变成形声字,就成了‘筷’。但在南方有的地方,筷子还是叫箸,因为不同音,所以不忌讳。”
sd.sdnews.com.cn/yw/201308/t20130823_1328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