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大留在青岛的文化根基

发布时间:2013-09-17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jpg\'

  一所一流的大学,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山东大学在青岛,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有现实的回应。它如同一棵大树,扎根在青岛,留下了名师云集的一段佳话,结出科学和人文的硕果。

  1930年至1937年,1946年至1958年,山东大学在青岛,近20年的时光,是山东大学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样是青岛文化繁盛的时期。山大在青岛,是一笔难以估量而又无比珍贵的历史遗产,在我看来,它奠定了青岛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地位,赋予青岛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把因济南“五三”惨案停办的山东大学,移植到青岛。蔡元培独具慧眼,选择杨振声担任校长。

  杨振声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蔡元培办北大的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活学活用。他延揽了大批名师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为山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人们津津乐道他聘请梁实秋、闻一多、沈从文的佳话时,不可忽视的是,他提出将国立青大建成海边生物学研究中心。

  1930年夏天,国立青岛大学开张。与青岛大学在青岛落地的同时,青岛水族馆的蓝图呼之欲出。就在这一年的秋天,青岛迎来中国科学社第15届年会。蔡元培出席这次会议,并致辞。在蔡元培的倡导,有李石曾、易培基、竺可桢、翁文灏、蒋梦麟等专家及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海洋科科长宋春舫等科学家联名发起在青岛筹建中国海洋研究所,并决议先行筹建青岛水族馆。

  1932年5月8日,蔡元培主持青岛水族馆开馆典礼。同年夏天,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青岛水族馆成为山大学子的科研基地。

  无独有偶,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于1935年7月举行开工典礼,由青岛观象台和山大生物系共同主持,开展海洋生物的调查研究与推广工作,并利用暑期举办讲习所,培训海洋学、海洋生物学人才。

  直至今天,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中国社科院海洋研究所在青岛,黄海研究所在青岛,仍可视为一种历史的延续,追根溯源,埋在历史中的根,正是山东大学在青岛蕴育的。

  回眸山东大学在青岛,将科学与文化的根基扎进欧洲风情与格调的城市,为年轻的城市提供丰饶的滋养,渐渐改变德意志殖民地的文化基因。接受过西方现代教育、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为青岛注入了学术的氛围、文化的活力,现代科学的种子,在这个被称为“东方瑞士”的城市生根发芽,使得青岛成为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科学与文化是一枚钱币的两面,山东大学深刻地塑造了青岛的文化。大批文化名人客居青岛,形成青岛独特的现象—名人与名城相互交融。上世纪30年代,青岛名师云集,连接起全国的文化名流,俨然是一个文化重镇,作家、诗人、学者们的群居之地。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走了,洪深、老舍、王统照来了,这一切都源于山东大学,源于杨振声和赵太侔的号召力。

  山东大学将他们暂时安居在小鱼山和八关山一带,这是客居青岛文化名人的聚集地,走在幽静的青岛特有的小街,左一拐,右一弯,就会看到黑色的大理石铭牌,比如“梁实秋故居”“沈从文故居”。他们的存在,之于青岛,已经是血脉相连,已经渗透到青岛的文化中去了 。像春雪,融化在泥土中,成为岛城的营养。又像河流,奔涌着到了大海,在海洋中看不到小溪和河流,但它们就在其中。

  “到处为家不是家,陌头开遍刺桐花。”(杨振声在青岛和朱自清的诗)在百花苑,你可以看到伫立在水云间的科学家和文化名人的雕像,多与山东大学有关。杨振声的塑像,面对大海沉思,可以听到大海的波浪,那声声不停歇的波涛之中,有他们那一代人的科学、教育强国之梦。

http://bddsb.bandao.cn/data/20130917/html/41/content_1.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