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山东7所高校的学费收取模式将发生转变,即由过去按学年收费变为学分制收费。根据山东省物价局、财政厅和教育厅的相关规定,学分制学费可以在学年制学费基础上上浮10%。(《经济参考报》2013年10月8日)
毫无疑问,学分制收费顺应了高校改革的总趋势。在学分制改革日臻成熟的环境中,学年制收费成为改革的“拦路虎”。它不仅遏制了改革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也禁锢了学生日益张扬的个性。因此,国家发改委早在2006年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的通知》,2010年北京部分高校成为改革试点。此次山东省7所高校的学分制收费改革正是顺应时代的趋势,那么,为何该政策出台不足半月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呢?
上浮10%的学费成为众矢之的。以往的学分制收费改革中,学年制收费与学分制收费价格相差无几,相比之下,此次10%的浮动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因此,网友纷纷质疑此项改革究竟是政府为高校学费涨价提供的制度保障,还是高校倒逼转型进而实现质量提升?
学分制收费改变了国有高校的办学体制,将市场经济注入到高校改革之中。某种程度上讲,学分制收费将产生以下影响:学分成为“消费品”、学生成为“采购者”、教师成为“导购员”、课堂成为“消费场所”而学校将成为“大市场”。那么,这种“市场化运营模式”将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学分可以论斤卖。
既然学分能够论斤卖,公众必然要拷问高校改革能否“炒”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好“菜”。第一是学生思想观念转变。根据学分制收费,学生更加珍惜已选课程,进而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实现其自由权利及全面发展目标。第二是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授课质量将接受学生选课的考量,进而倒逼教师精进业务能力和素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第三是摆脱学年限制。以往的固定学年制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了多样性。甚至在某些四年制本科高校中,出现了三年修完学分的学生仍需缴纳四年学费的情况。学分制收费改革有助于突破以往学分制改革中的禁锢,并力图与国际接轨,创办世界一流高校。
但是,我们仍要防止高校学分制收费改革这盘“菜”变味。一是学分论斤卖。即学生花钱买学分,却未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二是教师包装课堂。教师为迎合学生,通过降低课堂要求和提高通过率等手段,吸引学生进入课堂。三是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学分制收费打破旧有模式,可能出现部分课堂人满为患而个别课堂门可罗雀的现象。四是改革后续保障能否跟进。如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提高助学金标准、丰富奖学金种类和资助重点建设学科等。因此,高校学分制收费改革过程中要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时时修补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防范改革“误入歧途”。这样,即使学分要论斤卖,高校改革仍能出好“菜”。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www.csstoday.net/xueshuzixun/guoneixinwen/85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