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1月30日讯(记者 孙杰)今天上午,《子海》首批重大成果发布暨“两岸古籍珍本合璧工程”论证会在山东大学举行。作为“子海整理与研究”的首批重大成果,《子海珍本编》第一辑174册今日正式出版发行。据了解,《子海珍本编》第一辑汇集了海峡两岸残存的多部古籍。其中,大陆卷124册、台湾卷50册。
记者了解到,《子海珍本编》第一辑是山东大学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的首批重大成果,是“子海”项目拟推出的四大板块成果之一——《子海珍本编》的开篇之作。此辑分为大陆卷124册、台湾卷50册、《子海珍本编图录》1册,收子部古籍553种。据山东大学《子海》编纂中心主任郑杰文介绍,《子海珍本编》第一辑多选珍稀精善之本,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弥足珍贵。
郑杰文介绍说,《子海珍本编》第一辑共收子部珍本553种,其中大陆卷含国家图书馆所藏369种、天津图书馆所藏32种、山东省图书馆所藏34种、山东大学图书馆所25种,共460种,影印出版为大16K硬精装124册;台湾卷含“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所藏73种、“国家图书馆”所藏20种,影印出版为大16K硬精装50册。“大陆、台湾两卷共收宋金元本47种、稿本84种、明清抄本148种、明刻本224种,计503種,占总数的92.6%;”郑杰文表示,第一辑所收录的文献价值极高的海内外孤本不下80种,学术价值重大。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在编撰过程中,学者们还将各馆藏残本合璧,如《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台湾中研院存日本抄本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册,日本宫内厅书陵部仅存覆宋刊本残本三十五卷,大陆4家存残本三十七卷(内1卷重复),此次影印将各残本合为一体,为学界提供了最为全面的珍贵资料。郑杰文告诉记者,《子海珍本编》第一辑的出版,真正实现了海峡两岸子部古籍善本的合璧,实现了两岸子部古籍善本的交流与共享,有利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对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山东大学子海编纂中心从海内外45所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中选聘了155位作者(其中,教授占33%,副教授占37%,讲师占30%),启动了《子海精华编》257种子书的整理工作。据郑杰文透露,目前,《精华编》有20余部书稿已完成三校,可望在明年一起推出。
此外,郑杰文告诉记者,《子海珍本编》全辑,还拟从现存5万余种子部典籍中精选珍本5000种左右(计划从大陆图书馆遴选3500种,从港台图书馆遴选1000种,从国外图书馆遴选500种)。第一辑的编纂出版,为后续各辑的编纂出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最后将形成收录500种子部要籍的《精华编》、收录5000种子部古籍的《珍本编》、收录100种子学研究专著的《研究编》,以及介绍子学要籍主体内容的对外《翻译编》,成书5600余种,总体规模为《四库全书》收书数量的一倍半。”
今天下午,与会学者还将就如何将子海项目拓展为“两岸古籍珍本合璧工程”进行了详细论证,就两岸古籍珍本合璧工程的可行性、工程实施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子目的甄选原则等重要问题进行研讨。
http://sd.sdnews.com.cn/yw/201311/t20131130_1441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