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为宿管阿姨们过节
文/片 本报见习记者 万兵
“一敲门话还没说完,就吃了闭门羹。”12月5日是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尽管志愿服务在不少人眼里是奉献爱心、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好差事”,但很多志愿者却遭遇过各种闭门羹。专家称,在志愿者概念不普及的情况下,在政府组织引导下鼓励社会自发形成志愿团体,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接受志愿服务或许是不错的尝试。
“您好,我们是山东大学青志联志愿者……”自我介绍的话还没说完,刚刚敲开的门就立刻“砰”一声重新关上了。这种情况对于志愿者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刘嘉伟作为山东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主席,在这个大家庭里已经待到了第三个年头。经历了各种志愿服务后,他感触最深刻的就是做志愿者光靠热情远远不够,还得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各种被拒绝的准备。
“捐赠衣物的时候,募捐来的衣物我们搬上搬下终于送到被资助者手里,说不定人家还嫌旧。”刘嘉伟称,看着辛苦募捐来的衣物被拒之门外,心里着实不是滋味。
谢晨晓作为甸柳一居的一名社工,也经常带着志愿者去挨家挨户探访孤寡老人。有一次,谢晨晓和志愿者刚刚说明来意,就被一位老人生生地“堵”了出去。
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说,“支教”永远是个主阵地。然而刘嘉伟说起“支教”却百味杂陈。刘嘉伟说,各个地区的学校情况差别很大。很多地区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缺老师,而在于缺观念。“去家访时才发现,有的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和这些孩子的父母根本谈不来。”而这显然不是刘嘉伟和他的小伙伴儿们能解决得了的。
不仅如此,短暂的支教无法从大局上改变现状的同时,甚至还会造成孩子们的心理断层。“我们走了,但扔给了学校一堆问题,他们要用很长时间才能调整过来。”刘嘉伟说,时间久了,学校也不希望志愿者再去了。
济南市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副主任魏靖晶对此表示,未来比较理想的模式是打造专业的队伍。从社区出发,根据社区的需求来提供志愿服务。
魏靖晶称,由政府组织到社会自发也是一个努力方向。政府组织志愿服务存在一些盲点,比如不了解被服务者的需求。而社会自发的志愿服务则可以让有相同意愿的志愿者通过自发建立的平台及时交流沟通,再相应提供服务。
http://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31206/ArticelC19002F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