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12月5日讯(记者 周玉森)今天上午,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举行“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暨‘两区’发展报告发布会”,讨论山东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并发布教育部哲学社会发展报告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报告(2013)》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2013)》。
发布会现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报告》负责人、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少安教授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负责人、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魏建教授分别汇报了两个发展报告的主要内容。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报告(2013)》提出建立中日韩自贸示范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报告(2013)》对2012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产业发展情况、投资、贸易和金融发展情况、人民生活和科技发展情况与上市公司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并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联动区进行了比较,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准的情况进行了比较。专题报告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环渤海填海造地的现状、影响与应对措施”总结了环渤海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三省一市”填海造地的状况,分析了填海造地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海洋环境污染加剧、港湾淤积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降低、海岸遭到侵蚀、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滨海景观特色消失,总结了荷兰、日本和韩国填海造地的经验、教训与应对措施,提出了针对环渤海“三省一市”填海造地的应对措施:(1)三省一市共同发布《环渤海宣言》;(2)启动《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中期评估;(3)加强填海造地的事前综合评价和全程监管;(4)将填海所获土地纳入土地统一管理框架;(5)实施海岸带综合治理工程。
“山东省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示范区前瞻性研究报告” 分析了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进程,在总结世界上主要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设进程和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可能对中日韩自贸区的态度、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国家的态度,中日韩自贸区的签约可能遇到的障碍等,提出了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立中日韩地方经济示范区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2013)》强调低碳经济发展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2013)》围绕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这一主题,分为若干专题报告。总报告研究了2012年度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运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城镇化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总结,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2)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能力不足;(3)土地使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旧存在;(4)受宏观政策影响,融资难度加大;(5)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的竞争加剧;(6)节能减排空间进一步压缩,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压力加大;(7)与《规划》要求的进度相比进展相对滞后,且各地推进不均衡;(8)建设推进的理念和方式制约全面发展。
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包括:(1)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力度;(2)提升城镇化水平,更好的发挥带动作用;(3)统筹沿海开发,形成发展合力;(4)探索“飞地园区”模式,促进共同发展;(5)以全省金融改革为契机,促进区域金融业快速发展;(6)理顺土地使用的体制机制,发挥未利用地的资源优势;(7)以体制改革为抓手,强化政府协调作用。分报告围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黄三角工业化战略调整、黄三角城镇化和组群发展、四大港区建设、循环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研究了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报告》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是教育部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按年度编写。这是在教育部支持下山东大学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两项重要成果。两个研究报告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中的总体情况和重要问题展开,内容全面、深入细致,受到了出席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研究员、山东省委原常委、山东大学原党委书记朱正昌等出席了会议并讲话。
http://news.sdchina.com/show/283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