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国立山东大学往事”之四 闻一多青岛轶事

发布时间:2013-12-23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热情的诗人,也是一位严谨的学者,1930年夏,他与好友梁实秋一起到国立青岛大学教书,在这个美丽的岛城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一首诗引出一段“绯闻”

  1930年底,徐志摩在上海筹办《诗刊》,在其一再催促下,已封笔3年的闻一多创作了那首闻名现代诗坛的爱情长诗《奇迹》。这是他告别诗坛的压卷之作,对此徐志摩还调侃说:“闻一多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出了‘奇迹’。”关于这首诗,梁实秋在《谈闻一多》中说:“实际是一多这个时候在情感上吹起了一点涟漪,情形并不太严重,因为在情感刚刚生出一个蓓蕾的时候就把它掐死了,但是在内心里当然是有一番折腾,写出诗来是那样的回肠荡气。”那么,闻一多这首情感炽烈的《奇迹》究竟是为谁写的呢?

  美国历史学者金介甫认为,这个“涟漪”与青大教授赵太侔的夫人、话剧明星俞珊有关。当时也在青大任教的沈从文曾以几位教授为原型写过一篇名为《八骏图》的小说,据金介甫考证,《八骏图》中有闻一多的影子:“《八骏图》中那位非常随便的女孩子,则可能是俞珊。她是青岛大学的校花,赵太侔的夫人。而教授庚则可能是影射赵太侔。据说徐志摩在青岛时曾经警告过俞珊,要她约束自己,不料这时闻一多已经被她深深吸引住了。所以我认为达士先生本人也有闻一多其人的影子。”

  但也有人认为闻一多心仪的人并非俞珊而是新月女诗人方令孺,闻一多后人在编撰《闻一多年谱长编》时坦然承认:“所谓‘情感上吹起了一点涟漪’,大概是先生与中文系讲师方令孺之间的关系。”方令孺是安徽“桐城派”方氏后人,与丈夫分居独自生活,很少与外人往来,闻一多是她“极少数谈得来的朋友”。

  1931年,闻一多由文登路搬到青大校园第八宿舍后与方令孺为邻,两人接触就愈发频繁了。闻一多在写给诗人朱湘的信中这样说:“此地有位方令孺女士,方玮德的姑母,能做诗,有东西。只嫌手腕粗一点,可是我有办法,我可以指给她一个门径。”其后不久,方令孺在《诗刊》第三期发表了一首名为《灵奇》的小诗,这首诗的意境和氛围与闻一多的《死水》颇为相似,很可能是闻一多“指给门径”后的作品。方令孺在诗中说:“可是这灵奇的迹,灵奇的光,在我的惊喜中我正想抱你紧,我摸索到这黑夜,这黑夜的静,神圣的寒风冷透我的胸膛。”如果我们将闻一多的《奇迹》与方令孺的这首《灵奇》对照阅读,不难发现这两首诗不但名字非常相像,而且就连内容也仿佛是一问一答,难道这其中真的有什么关联?

  闻一多与方令孺的交往在青大引起了一些议论,1932年春,闻一多将妻子重新接回青岛,不久方令孺也因病离开青大,据闻一多后人介绍,从此“流言自然就没有了”。

  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闻一多最欣赏的学生是臧克家。臧克家当年报考青大时,国文考试有两个题目,一为《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为《杂感》,两题任选一道。

  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给判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得了零分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大。据说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也是其他学科成绩平平,唯独作文文才并茂而为主考老师所欣赏,这次破格录取臧克家,大概也有些惺惺相惜之意吧。

  臧克家开始读的是外文系,因记忆力差想转到闻一多的国文系。当他走进先生的办公室,看到不少想转到国文系的学生全被拒绝了,不禁有些胆怯,孰料一多先生一听到他的名字便高兴地说:“你来吧。”从此臧克家便成了先生的嫡传弟子,与著名诗人陈梦家并称为闻一多门下“二家”。

  臧克家非常珍惜自己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向先生和他的诗学习,学习着怎样想象,怎样造句,怎样去安放每一个字。一多先生也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这位学生,师生俩在闻先生家中的书斋里吸着纸烟,喝着红茶,热烈地交谈着、讨论着。老师指点着学生诗中的缺点和优点,哪一个想象很聪明,哪一个字用得太嫩,每当发现一个好句子,老师似乎比学生还高兴,师生俩的心和眼睛全叫诗连在了一起,浓郁的诗的气氛便也充满了斗室。

  在闻一多的精心调教下,臧克家成为国文系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很快就在《新月》、《现代》等杂志上发表了《罪恶的黑手》、《忧患》等作品,并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成为诗坛上的一颗新星。后来忆及这段时光,臧克家深情地说:“可以说,没有闻一多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闻一多也一直没有忘记这位心爱的学生,后来他离开青岛去清华教书时,给臧克家写了一封信:“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

  青大学生“驱闻事件”

  1931年秋,“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平津学生纷纷南下南京请愿,青大学子也于当年10月成立了反日救国会,积极筹备南下请愿。

  对于学生的爱国热情,经历过“五四”运动的闻一多虽然表示理解却难以苟同,学生去南京后,闻一多坚决主张开除带头的学生。虽然建议最后未获通过,但他在学生中的印象却一落千丈。

  后来,青岛大学出台了新的《青岛大学学则》,其中专门规定“学生全学程有3种不及格或必修学程2种不及格者令其退学”。参加南下请愿的学生对此极为不满,认为这是校方有意为难他们,因而极力反对并成立了“非常学生自治会”,组织罢课抵制考试。校长杨振声辞职去了北平,校务暂由教务长赵太侔和闻一多、梁实秋执掌,闻、梁二人坚持考试照常进行,并张榜开除了9名“学生自治会”常委。

  此举使闻一多和梁实秋成为众矢之的,学生们贴出了“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闻一多是准法西斯蒂”的标语。后来,学生们还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闻一多与梁实秋”,旁边还配有一首打油诗:“闻一多,闻一多,你一个月拿400多,一堂课50分钟,禁得住你呵几呵?”原来闻一多上课时总是不自觉地发出“呵呵”的声音,没想到这也成了学生们讽刺挖苦的目标。闻一多见状哭笑不得,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和兔子严肃地问梁实秋:“哪一只是我?”梁实秋神态庄重地回答:“任你选择。”言罢二人相视苦笑。

  青大学潮风波使得闻一多颇感苦涩和酸楚,他决定离开这里。1932年夏,闻一多回母校清华大学任教,黯然告别了他所深爱的美丽岛城。

www.lhrbszb.com/baoshow.php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