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显明为诺奖得主Peter Grünberg教授颁发聘书。(资料片)
同样是90度深鞠躬,与5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徐显明与山大不是重逢。
2008年11月7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赴任山大校长,他回到阔别7年、工作过16年的山大;今年10月22日,离山大校长任满5年还有不到20天,徐显明正式与山大告别。
执掌山大的这5年,他提出新山大的发展目标、恢复山大青岛办学传统,在争议中铁腕力推多项改革,擅长面对媒体发表演说。这位法学家出身的大学校长,在师生们眼中更像一个爱讲故事的改革者。
本报记者 杨凡 实习生 刘侠 王昭钧
“天大的事”和“地大的事”
山大校长任上这5年,徐显明经常挂在嘴边上的有两件事:“天大的事”和“地大的事”。这是他来山大后主推的两件大事。
2011年10月15日,在山大110周年校庆大会现场,徐显明宣布,山大将在历史新起点上,向建校120周年时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出发。
何谓世界一流大学?在他的设想中,“如果山东大学未来10年内培养10至20个进入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就可以称之为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他提出山大要做的“天大的事”。
2012年3月17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奠基典礼隆重举行——恢复在青岛办学,形成一校三地的新山大办学体系,这是徐显明推动的另一件大事,也就是他口中“地大的事”。
未来,山大在济南本部的学科定位是基础学科、人文学科和医学科,青岛校区的学科定位是新兴学科和技术学科为主,威海校区则是天(空间科学)、海(海洋特色)、韩(韩国特色),这对未来山大的发展道路影响深远。
“遗憾的是,我不能和大家一起实现这两张蓝图了。”22日下午的任免决定宣布大会上,徐显明语调低缓,再度谈起这两件事。
他说,“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在大家。我希望在青岛校区建成的时候,在山大跨入世界一流大学门槛的时候,我能再有机会回到山大,与大家一起面向大海,拥抱春暖花开。”
无论反对声音多大,最终还是改了
“改革派”,这是很多山大师生对徐显明的另一主要印象。
学校管理体制层面,徐显明搞了“大部制”改革,正副处级干部减少了20%。学术管理体制上,徐显明作为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提倡“教授治校”。基础设施方面,校区名称、校园道路更名改造,修建新的体育馆和地标性大楼,连标志性的中心校区“山字形”校门也变成了“环抱形”。
与这一印象相伴,徐显明的改革和改造也伴随着争议。但无论反对声音多大,最终还是改了。
这让人联想到他在中国政法大学期间砍掉自考培训班、按生源比例分配招生指标的铁腕改革。
“很多人说他独裁专制不民主,但这就是做事情的魄力,不拖泥带水。”一名网友在一篇流传甚广的《十议徐显明》网帖中写道:任何改革都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变动,既得利益者肯定会反对,这个时候就需要改革者从长远出发,从大局出发,来决定是改革还是原地踏步。一旦决定变动现有之格局,那么就要快刀斩乱麻。
在谈到诸多改革举措时,徐显明曾这样表述自己的决心:“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引入诺奖得主是“最值得高兴的一天”
在他眼中,改革后的大学理想状态是什么样子?他曾经用“一把椅子”理论来形容:“如果只有一把椅子,校长不能坐,处长也不能坐,只要老师来了,这把椅子只能是给老师坐,校长和处长要站起来,把椅子让出来。”
“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一定不是规模最大的大学。”徐显明在与学生交流时,强调山大“以本为本”的理念:“我的办学理念是,不在规模上发展,不在结构上发展,我们一定要追求质量,育人的质量和每个人发展的质量。”
徐显明认为,建设一流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难解决的不是经费投入问题,而是师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授就有什么样的大学。在任何一所大学里,教授都有资格代表大学。”
“如果能引进一名‘最有价值球员’,对方开什么价码给什么价码。”徐显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2年5月11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eter Grünberg教授加盟山大,被徐显明称为“就任山大校长以来最值得高兴的一天”。5年间,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著名学者温儒敏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佟振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明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吕政教授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加盟山大。
http://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31023/ArticelA07002FM.htm?jdfwkey=sqaiq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