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把价值旨趣与人类情怀带入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4-02-20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抽象的学理论证与现实生活如何实现有机的关联?纯粹的哲学概念与当下个体的人生境遇如何契合融贯?”——这就是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卞绍斌多年来一直在追寻的学术沉思。不满40岁的他在道德与政治哲学研究领域上已经收获颇丰。出版论著《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唯物史观与自然权利学说比较研究”、“中国制度伦理学史”等多项研究课题。就在日前,这位青年学者刚刚结束了他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唯物史观与自然权利学说比较研究”。他是如何走上这条学术研究之路?又有哪些研究心得与体会?近日,卞绍斌接受中了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

  独立“学养”是学者安身立命之本

  19岁时,卞绍斌考入南京政治学院哲学专业,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西方哲学原典。带着对更为单纯的哲学思考的理想追求,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卞绍斌进行了硕博连读的深入学习。在求学期间,卞绍斌结合对哲学史的学习和领悟,逐渐明晰了自己的学术路径,“那就是经由反思批判实现对观念与现实的考察与重构。”

  卞绍斌教授的学术理想受到导师贺来先生和金里卡先生的强烈影响。贺来先生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高清海先生的弟子,金里卡先生则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开创者科恩先生的学生。“这一背景使他们既具有经世致用的实践哲学情怀,又让他们更为深切认识到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路的不足,并注重从学理层面进行深入的思想论辩。从而,他们都试图在更为宽广的理论(特别是当代西方哲学)视野中进行学术研究。”卞绍斌这样评价两位导师。

  在卞绍斌看来,两位导师在面对学术问题时所坚持的独立自由的思想品格对他影响深远。“具体表现为对学术研究中的‘独断论’倾向的反对,以真诚的学术精神来求索真理。”他追忆道,贺来先生常对我说,对于一个学者而言,最为重要的乃是不断提升‘学养’。”在日后的求学和研究中,卞绍斌逐渐体悟到,“学养”要求他必须源于自己对当下生存境遇的切身体验,进行独立思考。“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学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这个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这一求真精神显得弥足珍贵。”

  以勤学善思追求学术理想

  博士毕业以后卞绍斌任教于山东大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古典哲学、当代道德和政治哲学以及中国古典哲学思想都用心进行了研读。“我总是把它们都当作寻求良序社会和良善生活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随着理解的加深,这些学术思潮所蕴含的对自由价值的追寻、对平等人格的尊重、对理想秩序的探询也更打动我的心智,也成为我所坚守的学术理想。”卞绍斌追求着这样一个学术理想,试图深入追问当下社会秩序和个体生活所存在的缺失,并通过远古与切近的学术资源来找寻应答的方案,进而形成对于社会和人生的致思取向。

  卞绍斌告诉记者,当前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康德和罗尔斯的思想。“从事这项研究是源于我对当代社会特别是当下中国社会境遇的感知,我想通过对康德和罗尔斯的研究,明晰确立自由平等的道德人格和建构良序社会的基本思想进路。”卞绍斌认为,当前,学界对康德和罗尔斯的道德政治哲学的研究(无论是文本的翻译还是解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项工作也关联着对整个西方思想文化传统的再认识,廓清一些理论误区和难点,显现其真实的思想脉络。他准备用较长的时间(10年或更长时间)对他们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研究。

  卞绍斌的思考从来没有脱离实实在在的当下生存处境。当前我们的文化与道德传统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危机。从这些问题中他思考着,如何寻求当下中国建构良序社会的道德和文化支撑。如何结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资源生发出契合人类当下慎思和直觉的新精神。

  卞绍斌告诉记者,他正在撰写的一本罗尔斯研究的著作,将把罗尔斯与亚里士多德、康德、马克思以及孔子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寻不同哲学思想所具有的共通的价值旨趣和人文情怀。(本网记者 张清俐)

www.cssn.cn/gd/gd_rwhd/gd_mzgz_1653/201402/t20140220_968668.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