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臧乐源夫妇 记者江丹 摄
臧克家(左)与臧乐源(右)赏花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江丹
“乔女:希望你科学、文学双峰并举。”“孝顺美德。植英返济,以四字嘉奖。”“保持健康,离而不休。”……臧克家生前,曾给家人留下很多这样的字迹。如今,臧克家的儿子、85岁的山东大学教授臧乐源依然珍藏着它们。这些言传跟父亲的身教一起,成为一家人为人处世的教引。
有大爱,也有小爱
从事伦理学研究的臧乐源一直在关注“家风”问题。在他看来,家风应该是社会正能量,在不同时代具有不一样的内容,但是,它与国家、社会始终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孤立于一个家庭而存在。譬如,岳飞母亲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字,便是将家风与国运相连。有人参军了,门楣被挂上“光荣人家”的牌匾,同样是将家庭与祖国联系在了一起。
“我家的家风,可以用父亲的4句话概括,”臧乐源说,“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这4句话已经被刻在其父亲臧克家的墓碑上,既是臧克家的自我写照,也是其对家人的前行教引。
臧乐源说,“一团火”实际上是一种爱,爱人类,爱大自然,爱优良传统,爱亲朋,爱家人。这其中,既有大爱,亦有小爱,但首先是人类、国家和社会的一种爱。臧乐源回忆,家里小妹妹取名苏伊,便是因为出生那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而父亲直至去世前,依然关心世界大事。“焚”则意指自我牺牲和奉献。
生命不息,工作学习不止
臧克家曾自勉,“同志众朋友,鞭我向前走。愿做老黄牛,拉车到尽头。”臧乐源夫妇回忆,臧克家快90岁的时候,为编纂《毛泽东诗词讲解》,坐在病床上向各个名家写约稿信。当时正值春节,臧乐源去医院探望并陪伴父亲,劝父亲多休息,但是父亲不听,坚持工作。
臧乐源的夫人乔植英60岁的时候,臧克家送给她两句话,“一百三十先例在,人到六十正当时。”鼓励乔植英不要闲下来,继续学习。乔植英69岁开始学习使用电脑,发邮件,查资料。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臧乐源和父亲臧克家同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臧克家写字送给年过六十的儿子,“太阳当空照,才华放光芒。百岁长途中,攀登永自强。”臧乐源在有为之年作出了成绩,但是来日方长,父亲希望他能继续努力,作出更大贡献。
臧乐源说,他们一家人谨记父亲这种“生命不息,工作、学习不止”的教诲。在父亲的影响下,85岁的臧乐源和80岁的乔植英依然坚持整理一些文字资料,臧乐源有时候还出去讲课,参加学生活动。家里经常会去一些客人,要求采访或是其他,两位老人总是能帮忙就尽力帮忙。比他小一岁的弟弟臧乐安新买了电脑,经常写些文章,从不闲着。“我们家继承父亲的优良传统,都在干。”臧乐源说。
尊老慈幼,勤俭持家
对于家庭内部关系,臧克家认为要“尊老慈幼”。“尊”为下对上的敬重,“慈”为上对下的关爱。
乔植英回忆,臧克家从小跟随祖父长大,对长辈和老人非常尊敬。臧克家的三姑比他小很多岁,但是臧克家从来都是称呼其“三姑”,喊得很亲。对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朋友,臧克家也很尊重,即使对方说了什么过激的话,臧克家也都会谅解。
乔植英说,臧克家对儿孙从来不板着面孔,经常还互相开玩笑,没有代沟,身教重于言传。孙女写的文章中,有一句“八月十五是月亮的生日”。臧克家认为写得好,专门写信给孙女,“爷爷借用”。
在持家方面,臧克家与妻子郑曼则坚持勤俭。臧乐源说,父亲喜欢吃“小四样儿”,咸菜、花生米、干粮和大葱大蒜。去北京探望父亲时,乔植英会炒好五香花生米带给父亲。臧克家便将它们装到小罐里,置于书橱中,高兴的时候还会拿出来给孩子们每人分几颗,嚼一嚼里面的亲情。家里的孩子们曾开玩笑说,郑曼是“原则一号”。她始终以一位党员的节俭原则要求自己,已经用过的信封都会反过来再用。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阵阵热情的风。”乔植英说,这是臧克家生前非常喜欢的三句话,其中包含了浓浓的家庭亲情,有牵挂也有关怀。1999年,臧乐源和乔植英去北京看望父亲他们,即将返济时,臧克家书写纪念,当时“十八口人团聚,人生乐事。”
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40305/12576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