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看似普通的春日。草木始萌动,大地正回暖。无数个梦想从街巷中升腾而起,恣意飞扬。
这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刻度”。随着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开幕,中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
此刻,世界聚焦中国。因为,中国新一届政府执政一年,此次两会将是他们的第一次“汇报会”和“总结会”;因为,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此次两会将是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宣示会”和“动员会”。
而对于全国政协委员这个群体来说,他们不仅是“宏大叙事”的参与者、见证者,更是“生动细节”的呈现者。
“一年时间,这么快就过去了……”14时25分,站在人民大会堂前的台阶上,仰望头顶的国徽,邹先荣委员轻轻吐出了口气,“好在我没有辜负这份责任。”
来自重庆力帆实业质量中心成品检验部的邹先荣,是全国政协里少有的农民工委员。面对记者的围堵,这位“新委员”毫不“怯场”,他带来了十几个提案,从养老问题到土地问题,从环境问题到医疗问题,从空巢老人问题到留守儿童问题……“我的提案,都是用脚底板走出来的。”
拥有同样底气的委员,还有很多。在全国两会揭幕之际,他们脚步沉稳,心有所往——长策谋国运,良言济苍生。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们肩负着察民情、听民声、达民意的神圣使命。”并肩而行的清华大学教授王名、山东大学教授刘大钧异口同声。本届会议他俩再度“联手”,就人口政策调整联名提交提案,建议加速计划生育政策改革。步入大会堂的短短一段路,他们还在交换着意见。
14时45分,几位被围堵的委员相互提醒尽快入场。踏入人民大会堂前,他们回望身后的广场——那里,五星红旗正高高飘扬,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
对于委员而言,这一“旗”一“碑”衔接着历史、当下与未来。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是根据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制定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同样源自该决议。
在1949年9月21日开幕的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各党派团体、民主人士在民主协商的气氛中,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新纪元。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人民政协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如今,从党的重要决定、决议的制定,到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从重要人事任命,到重大工程上马;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民生政策出台;从中央政府,到省、市、县、乡……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各级政府的工作部署,无不凝聚着人民政协的智慧和心血。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协商民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施杰委员注意到,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提“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15时整,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正式开幕。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时,列举了过去一年中关于协商民主的一系列探索:开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专题调研,7位副主席分别带队赴14个省(区)市;建立“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设置驻会副主席和副主席联系专委会和界别制度……
“这些可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的举措。”邹先荣委员右手用力握拳,以示强调。
去年11月21日,他作为工会界委员参加了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面对中央领导和相关部委负责人,他直陈“农民工对改革的期盼”:一盼就业培训有出路,二盼劳动权益有保障,三盼劳动保护能到位,四盼公共服务均等化,五盼户籍改革再快点。
实际上,“双周协商座谈会”可以溯源到第一届全国政协的双周座谈会。1950年4月,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起召开双周座谈会,从那时至1966年7月,共举行了114次。
时隔47年,这一民主协商的重要形式重回公众视野。2013年10月,十二届全国政协建立“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定期邀请各界别政协委员同党委、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座谈交流,至今连续召开了6次。
“‘头脑风暴’的说法,毫不夸张。”同样参加过“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施杰委员表示,这种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政协委员履职的内涵,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增加协商密度”的具体体现。“这已经成为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凝心聚力的协商新平台。”
而“专题协商会”的推进,同样让委员们印象深刻。
2013年7月16日,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主题的专题协商会召开,这是十二届全国政协召开的第一次专题协商会。“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人的城镇化”“粮食主产区也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城镇化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位委员先后发言,其中不少意见建议都被吸收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
“通过专题协商,我们能与党政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直接交流。专题协商层次高、领域宽,抓的是战略性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人民政协一种新的协商形式和工作品牌。”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李仁真说。
有回顾,也有展望;有激情,也有理性;有喜悦,也有悲伤。此次开幕会上特别的一幕——与会人员全体起立,向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案中遇害的无辜民众默哀。
同担悲喜,不避祸福。人民政协与共和国的脉搏始终同步。
“汇聚起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责无旁贷。”开幕会结束后,朱永新委员如是说。
在他看来,议政就是在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中找到“最大公约数”,每位代表委员都得用行动回答这个问题。“学习,思考,研究,呐喊,行走。”
胡卫委员同样提到了“行走”。“深入界别群众和基层群众听取意见、反映诉求,拒绝冷漠和懈怠,离不开行走。”
六十五载风霜雨雪,半个世纪风云变幻。有委员感慨:人民大会堂与几十年前的资料照片相比,风貌仿佛;而每年初春三月汇聚于此的代表委员,已是几代新人。不过,“责任是不变的,激情也是不变的”。
(中工网北京3月3日电 中工网记者 沈刚 郑莉)
http://acftu.workercn.cn/41/201403/04/1403040531354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