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世翔 报道 2月20日18点44分,急救人员将患者抬出电梯,抬到急救车上。因电梯太小,工作人员非常费力。
□ 本报记者 蒋兴坤 实习生 王雅淇
不足1000米的距离,
行驶了13分钟
急救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战争,打赢这场战争并不容易。2月20日傍晚,记者在济南市急救中心济南市中心医院分中心,体验了一次急救过程。
20日18时20分,距离济南市中心医院不足1000米的一家快捷酒店内,有一名顾客高烧超过40℃,出现胡言乱语症状,请求救援。
扣下电话,急救小组人员立刻行动,穿上外套,提起急救箱、简易心电图仪和简易吸痰器等工具,跳上了停在门口的急救车。车厢内,已备好了担架。急促的警报声,让人感到一丝紧张。记者看了一下时间,此时不到18时22分。
对于急救,时间就是生命。然而“生命之路”却不畅通。刚刚驶出济南市中心医院,急救车辆被堵在了解放路上,好不容易驶出解放路,还没提起速来,急救车又被堵在了和平路和历山东路的交叉口,此时,距离目的地已不足200米。
18时33分,急救车终于来到了楼下。这段不足1000米的距离,行驶了13分钟,其中堵在路上的时间,超过了5分钟。该急救小组成员李娜告诉记者,堵车是横亘在急救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对病人进行紧急处理后,18时46分,急救车返程。
此时,和平路和历山东路的交叉口已有交警疏导,但急救车行驶速度依旧不快,直到18时51分,急救车才到达济南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济南市急救中心主任刘家良介绍,虽然市民的急救意识有所提高,但还是有部分车辆不能自觉地为救护车辆让行。浪费在路上的时间,就是缩减患者生存下去的希望。
急救资源被滥用
是对市民的伤害
每年春节前,是病人出院的高峰,也是急救资源被滥用的高峰。
春节前,该中心的五辆急救车除急救任务外,有些出院病人转院、回家的任务,也交给了急救中心。
该中心的工作人员说,春节前,有位阑尾炎患者手术后,家属要求用急救车辆将其送回家。不送,家属就会投诉。
“住院病人康复回家,普通病人转院及院外检查用车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急救出车量的10%,并且占用的有限的急救资源的比列越来越高。特别是省部属‘大医院’周边的急救分中心承担的出院任务比其他分中心更多。”刘家良说,由此说明,一方面表现了急救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急救资源的浪费。
据记者了解,急救车辆转运住院病人不仅违背了急救的本意,医院或者家属将孕产妇、婴幼儿、精神疾病等特殊病种的转运任务交给急救中心,也超出急救中心的能力。
目前,从事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执业范围多为内科或外科,基本没用从事妇产科、儿科和精神科的专业人员。
提高农村急救能力
是一个长期过程
据了解,在济南全市一共设有32个急救分中心,其中市区27个分中心,县(市)区5个分中心。其中,县(市)区的分中心共有急救站点22个,其中12个设在乡镇卫生院。
刘家良说,目前,济南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了15-20公里急救半径和15-20分钟的急救圈的要求,提升了农村院前急救工作的效率。
虽然有车有人,但农村急救工作的开展并不容易。一方面,村民急救意识有待提高,家里有人需要急救,村民中选择让亲戚邻居开车送到医院的居多。另一方面,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急救能力较弱,急救任务基本上由村直接转到县级医院。亟需处理的患者,无法在乡镇卫生院急救处置,延缓了救援时间。
一名从事急救工作的医生告诉记者,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和报销比例的提高,各级医院都是“人满为患”,导致了医疗机构对于院前急救工作的积极性逐步降低,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有所减少,重视程度减弱。
刘家良认为,农村急救面临着投入不足、急救人员缺少以及急救能力较差等多方面的困难,完善农村急救能力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关链接
齐鲁医院加入120急救网络
□蒋兴坤 吕军 于莉娟 报道
1月20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召开了院前急救成立暨移动胸痛中心工作站建设推介会,正式加入济南市急救中心网络。
齐鲁医院胸痛中心通过配置先进仪器设备、强化人员培训,将院前急救120建设成了“移动的胸痛中心工作站”和“移动ICU(移动重症监护单元)”,并在硬件配备、实时无线传输心电图和各项生命体征、一键启动救治团队、危重患者抢救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40227/Articel10003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