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特约记者 邢霞 伏庆芝
去年年底,《子海珍本编》第一辑发布暨“两岸古籍珍本合璧工程”论证会在山东大学举行。《子海珍本编》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的首批重大成果。
抢救和保存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问:子部古籍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学术文化、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内容,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您可否谈一下“《子海》整理与研究”项目的内容和文化价值?
郑杰文:“子海”即“子书渊海”的简称。“《子海》整理与研究”就是将子部精华典籍予以整理,对传统子学进行研究,为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文献依据和智力支持,以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大型文化建设系统工程。最后将形成收录500种子部要籍的《精华编》、收录5000种子部古籍的《珍本编》、收录100种子学研究专著的《研究编》,以及介绍子学要籍主体内容的对外《翻译编》,成书5600余种,总体规模为《四库全书》收书数量的一倍半。
西周的礼乐文化和东周的诸子文化,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直接源头。西周的礼乐文明被诸子中的儒家继承和发扬,演化成了占据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核心地位的经学和儒学,而包括儒家在内的先秦诸子,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以及整个中国文化模式的生成发挥了巨大作用。整理与研究儒学以及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文化,一直是中国学术思想界的重中之重,也是抢救和保存中华民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性工程。
除子部本身承载的中国文化意义外,相对于传统典籍的其他三部,子部典籍系统整理与出版工作比较薄弱,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大陆公共图书馆所藏中国古代子部典籍大约有5万种。前人对子部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发挥了应有的学术作用,但目前点校整理和影印出版的子部典籍数量有限,未能全面反映传统子学的整体面貌。其中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珍本和善本,分别庋藏于各图书机构,有的密不示人,有的流散海外,令人望洋兴叹。我们就是要将散落于各地的这些子部珍本细加遴选,汇为一编,影印出版。
“海峡两岸学术界的“破冰行动”
问:由于历史原因,大量子部珍稀善本藏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图书馆。对项目组来说,把子书珍本搜集齐全无疑是一道摆在面前的难题。项目组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
郑杰文:由于历史原因,1949年数十万册精善古籍被运往台湾,20世纪60年代美国又把中国抗战时寄存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珍贵古籍(100箱2720余种)归还给台湾当局。这两批很少在大陆影印出版的高质量古籍,现珍藏于台湾“国家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文化机构,为台湾古籍资源增添了得天独厚的馆藏优势。将散存在大陆、台港乃至国外的古籍联合出版以供使用,是海峡两岸学人和国外汉学家的久久心愿。所以我们的提议得到学界的赞同和帮助,大家共同探索与海外学术机构的合作方式,终于与台湾“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等藏书机构及台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单位达成了合作协议。
《子海珍本编》第一辑共收子部珍本553种,其中大陆卷含国家图书馆所藏369种、天津图书馆所藏32种、山东省图书馆所藏34种、山东大学图书馆所藏25种,共460种,影印出版为大16K硬精装124册;台湾卷含“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所藏73种、“国家图书馆”所藏20种,影印出版为大16K硬精装50册。大陆、台湾两卷共收宋金元本47种、稿本84种、明清抄本148种、明刻本224种,计503种,占总数的92.6%;文献价值极高的海内外孤本不下80种,学术价值重大;并将各馆藏残本合璧,如《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台湾“中研院”存日本抄本二百卷一百二十二册,日本宫内厅书陵部仅存覆宋刊本残本三十五卷,大陆4家存残本三十七卷(内1卷重复),此次影印将各残本合为一体,为学界提供了最为全面的珍贵资料。《子海珍本编》第一辑的出版,是海峡两岸学术界携手共担民族文化传承重任的良好开端,无论从合作规模、合作层次乃至学术界影响等方面,都堪称是“破冰行动”,在推动海峡两岸学术文化的深度交流方面具备史无前例的突破性意义。
严格遵循学术原则
问:据悉, “《子海》整理与研究”项目启动不久,就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学术原则,来保证最早启动的四个板块之一《子海精华编》的顺利实施和学术质量。请问,在《子海精华编》诸书的整理过程中,项目组遵循着怎样的学术原则呢?
郑杰文:古籍整理著作的生命是学术质量,《子海》编纂中心采取如下措施来保证《子海精华编》的学术质量。(1)依据有无整理本等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整理方式:对于未曾整理过的古籍采用点校方式;对于整理过的古籍,首先联系原整理者,能否实现自我超越,然后依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汇校、汇注、汇评、新注、补正、疏证等整理方式,至少在某些学术方面超越已有整理本。(2)《子海》编纂中心审慎选取整理底本与校本,努力推出新的整理本版本系统。除联系使用海内各图书馆所藏珍稀子书外,并从台湾“国家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复制大陆难觅子部珍稀古本147种(其中宋本23种,稿本7种,各类旧抄本47种,其余皆为明清以来善本),为提高“《子海》整理与研究”项目的质量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版本基础。(3)要求子项目承担者严格按照《子海》编纂中心制定的《〈子海精华编〉整理工作细则》的要求,统一格式,准确标点,精审校勘,斟酌注释,撰写高水平的整理说明和提要;严格按照《〈子海精华编〉整理工作手册》中《新旧字形对照表》和《异体字表》的规定,规范用字,以打造古籍整理精品,推出有《子海》特色的古籍整理学术规范和古籍整理工作模式。(4)《子海》编纂中心按照反复讨论制定的《〈子海精华编〉整理工作流程》的规定,严格执行“三审”制度,安排专人实施“三校”,聘请学有专攻的审稿专家(含海外专家)做学术通审后交作者修改,从而保证了《子海精华编》的整理质量。
拓展编纂出版范围和合作对象
问:2010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下发46号文件,委托山东大学实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请问为什么会委托给山东大学?
郑杰文:子书整理与子学研究是山东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著名学者高亨、童书业、冯沅君、陆侃如、萧涤非、王仲荦、殷孟伦、黄云眉、黄公渚、郑鹤声等先生大多注重古典文献的整理,对子部典籍有较多的研究,留下了丰富的成果。其中,高亨先生早有一套子书整理与子学研究的宏大计划,不但留下了《老子哲学》、《庄子哲学杂论》等研究论著手稿,还把数十年间不断完善的一部《先秦诸子研究文献目录》于20世纪80年代初郑重交付其弟子著名学者、文史专家、古籍整理与研究专家董治安先生。
而后,董先生花费数十年心血逐步培养起一支学风扎实的古籍整理和研究队伍,选拔古籍整理和子学研究人才,在子书整理与子学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如《荀子汇校汇注》、《〈太玄经〉释义》、《中国墨学通史》等,进而通过编制《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7—201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中长期研究重大课题》等科研课题,最终形成了以“子书点校整理和子学专题研究”为基础内容的课题规划,作为山东大学的中长期研究课题呈报教育部等部门。
问:《子海珍本编》第一辑的成功经验,是否会扩大到经、史、子、集中的其他部分?协同合作的对象是否会有一些拓展?
郑杰文:基于海峡两岸合作编纂出版《子海珍本编》第一辑的成功经验,山东大学又提出了“两岸古籍珍本合璧工程”的设想,拟将合作编纂出版古籍的范围,由子部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之后,还将把协同合作的对象,由台湾地区拓展到日韩,继而拓展到欧美。力图通过不断的努力,将分藏世界各地的中国古籍珍本集中影印面世,以弥补大陆尚未大规模影印台湾所藏珍本古籍的缺憾,为传统文化研究提供更加厚实的学术基础,以极大丰富大陆地区古典文献资源,有利于中华古典文献的保存和传承,从而为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厚实的文献依据和智力支持。(1399期 第5版)
http://www.shekebao.com.cn/shekebao/2012skb/xs/userobject1ai7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