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抑郁症患者家属该知道什么

发布时间:2014-03-10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抑郁症最可怕的地方不是疾病本身会带来多大痛苦,而是人可能突然就没了。如果不是阻止患者自杀,谈什么都是枉然。而作为家属能否觉察到患者的细微异常,对于恶性事件的预防至关重要。

  抗抑郁药可让症状加重

  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医生只能起到三分之一的作用,而三分之二来自于患者本身的调节、家属的情感支持及其他社会资源。可见,患者家属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能起到几乎和大夫一样的作用。尤其是患者处于急性期时,药物和心理治疗作用有限,家属的护理和监护最为重要。

  现在市面上的抗抑郁药物通常的起效时间为一周到二周,且所有的抗抑郁药在说明书中均不同程度地提到了,抗抑郁药物增加儿童、青少年和青年(小于24岁)患者自杀想法和实施自杀行为的风险。临床观察亦提示,在应用部分抗抑郁药的早期有加重症状的急性期,最为重要的不是治疗方案,而是对患者的监护和护理。

  “回光返照”多事自杀警报

  防止患者自杀是家庭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家属要善于捕捉患者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如抑郁症患者一直郁郁寡欢,而在无任何治疗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症状明显好转,且会说出一些诸如安排后事之类的摸不着头脑的话,这类似于回光返照,家属要特别小心,不要让患者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如果大意,一条鞋带都可能葬送患者的生命。

  由于抑郁症患者的视物角度出现问题,因此他们会放大困难,看轻自身能力,之后得出自己一无是处的结论,会对一切事物不感兴趣,产生强烈的悲观失望感。要让患者平时很信赖的家属与患者耐心交谈,交谈不要强求立竿见影。外来的力量可以帮助患者、鼓励患者,也能暂时帮他们树立信心,使其自杀的想法产生动摇。

   别让患者擅自停药

  家属要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定期看医生。有些家属存在误区,认为吃了药就被定义为精神病患者,会影响其前途;而不吃药起码不会给别人留下话柄,因而拒绝药物治疗。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对确诊的抑郁症患者而言,自我调节的康复率较低,且风险性太大。还有的患者在病情好转后便停止服药,这也是不对的。心理疾病的治疗是一个过程,药物治疗需要足量、足疗程,用药期间尚且不能保证不复发,更何况中途擅自停药,这会明显增加复发的几率。即便可以停药,也要和主治医师沟通好,然后再渐进性停药。一般抑郁症的好转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睡眠、饮食和躯体不适症状的改善;思维和行为活动增多、思维活动形式和内容的转变;内动力的提升,正确情绪释放方式的建立。

  此外需要提醒家属是,抑郁症的诊断主要靠症状学标准,因此医师的问诊在诊断过程中占有决定性作用,而一些心理测试也必须依赖于患者或家属的主动配合和实事求是。如果患者或其家属有意隐瞒,很容易造成诊断的遗漏和误诊,从而带来治疗偏差。

  抑郁症患者的日常生活也要做适当调整。应多吃海鱼,海鱼中有不饱和脂肪酸,对抑郁的改善有一定帮助。多晒太阳可以让心情舒畅。有氧运动如爬山、跑步等可调节大脑神经递质,从而起到抗抑郁作用,同时运动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宣泄方式。患者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跳舞、散步、打球、写字、种花草、养鸟鱼等活动,也有助于缓解病情。

http://www.xici.net/d199538931.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