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委员王名:把政协当成了专门工作

发布时间:2014-03-14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巨大舞台。这个舞台上,除了备受关注的台前的代表、委员,还有会务、安保、记者等幕后人物,他们都是“两会人”,他们一起织就了全国两会这一大图景。我们将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他们在两会中的一天,从不同的维度向网友展示全面的两会。

  王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200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至今连任三届。 “我把政协当成了我的专门工作。” 11年的议政建言之路,王名越走越坚定。

  “两会”不忘锻炼 边锻炼边讨论“两会”那些事

111.jpg

王名 人民网记者 贺迎春摄

  早上6:30,记者在驻地附近的莲花池公园见到了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他正在晨练,走在他右边一起锻炼的,是山东大学教授刘大钧。他俩是连续三届的政协委员,每年“两会”都会相约一起锻炼,王名说:“我们围着这个公园走了好多年了。” 事实上,他们是一边锻炼一边讨论“两会”那些事。

  王名的目标是每天走10000步,由于“两会”太忙,今天他只走了4733步。王名的手机上下载了软件,可以测出每天走了多少步。他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忙提案总坐着,血压很不正常,运动了一下,逐渐正常了。王名说,他坚决不吃药,完全靠运动。

  回到住地,王名开始晨读,他向记者展示了他最近在读的书籍。

  晨读国学、吃素、喝茶,这些都是近年来王名养成的习惯,王名的朋友曾跟他开玩笑,“你最近有一些显著的变化,越来越爱读国学,越来越爱喝茶,越来越爱吃素,你以为是你的涵养高了,其实是你老了。”王名也觉得这个段子很好玩,但他认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到了他这个年龄开始追求精神的东西,另外,“我们年轻的时候,缺乏国学修养,不像钱钟书他们那一代,所以只好加强学习,希望能弥补一二。”

  利用会议休息时间接待记者 把接受采访当成参政议政的方式

111.jpg

王名 人民网记者 贺迎春摄

  上午是政协的讨论会,中间休息10分钟,王名利用这段时间接受了记者采访。王名说,“平时我不一定会接受采访,但‘两会’期间,记者只要提出采访需求,我一般都尽量满足。”王名把接受采访当成自己参政议政的一种方式,同时他也希望利用媒体力量,促使某类问题得到社会共同关注,从而推进改革。

  接受采访时,王名思路清晰,表述严谨,又不失幽默,不少记者一采访他经常就是一两个小时,有记者称,采访王名老师,相当于听了一堂生动而又深刻的课。王名主要研究非政府管理、公民社会与治理等领域,但是由于他在国学方面的素养,有些记者也跟他谈起了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并约他写国学方面的文章。

  “把政协当成了专门工作” 今年共提交了23份提案

  本届“两会”,王名一共提交了23份提案,本来还多准备了两个提案,后来他觉得准备得还不够充分,今年就暂时不提了。

  一些提案,王名会与别的委员联名提交。吃完中饭,他与刘大钧委员一起商量联名提案的事。从2010年开始,两人曾四次联名提出有关人口政策调整的提案,今年再度联手,结合近期两人的调研和思考,呼吁实施面向未来的积极人口政策。

  “两会”前十天,王名就把手机关了,闭门谢客,一心撰写和修改提案。记者抱怨老联系不上他,王名说,“不好意思,实在太忙,提案需要一个一个整理,跟你打电话这个时间又可以整理好一个提案了。”

  下午,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二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听取委员发言。会后,走出人民大会堂,王名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履行一个政协委员的职责。政协是我国重要的民主协商机构,民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需要增强委员的“岗位意识”,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王名是个有使命感的人,作为公共管理方面的知名专家,王名关注的问题很多,从社会治理,NGO发展,人口政策,到京津冀一体化,王名倾注了很多心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教学之余,王名经常到各地调研。12日政协闭幕后,13日他就要去杭州、宁波等地出差。他说:“我把政协当成了我的专门工作。”

  “微博控” 提案、建言及时征集网友意见

11111.jpg

王名接受媒体采访。人民网记者 贺迎春摄

  结束了一天的忙碌,王名与“自然之友”工作人员相约在住地附近的一个湖边。王名是“自然之友”基金会的理事,工作人员与他一起商量基金会下一步如何运作。

  这几年,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治理环境,除了政府在行动外,民间的环保组织也早已充满激情的参与其中。王名一直致力于非政府组织研究,他的很多学生都投身于环保等公益事业,以至于有媒体称他们为“王名之徒”。

  王名是“微博控”,粉丝有六万多。晚上九点,他在刷微博。他每天晨练读国学的所思所感,都会发表在他的微博上;参政议政的提案、建言,他也会及时地发布在博客和微博当中,征求网友的看法与建议;他还会去人民网与网民交流,做客人民微博微访谈。

  网络是他与世界交流的一扇窗,更是他接触地气、广集民意的一个平台。“网络来源的信息繁杂,但是真的精心去研究、去体察、去揣度,你一定会发现价值极大的线索和舆情。”王名说。

  记者手记:

  在《中国人失去了信心》一文中,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我的内心深处,觉得代表委员应该是这样一种脊梁。

  在人民网策划“两会人的一天”系列报道,并决定由我负责抽一天时间跟拍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时,我曾有过疑虑。

  “两会”前十天我开始联系王名,可是无论怎么打电话,都提示电话已关机。后来我试着拨了一下王名的办公室电话,这次终于打通了,说明来意后,王名认为是个好创意。至于一直关机的原因,王名解释道,这次“两会”他准备了二十多个提案,需要花很多时间整理。

  提前这么长时间就“闭关”整理提案,这股认真劲让我对王名委员刮目相看。

  对于记者的采访要求,王名都给予充分配合。王名说,平时的采访他可能不接受,但是“两会”的采访需求一般都充分满足。他把接受媒体采访当成了他“两会”期间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的一种方式。

  建立一个人人和谐互信的社会是王名的理想。他这样评价自己:“我工作的全部意义在于发挥学者的作用,真正影响中国的社会转型。”

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4cppcc/n/2014/0314/c376104-24631722.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