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股学习英雄朱彦夫的热潮在全国掀起,这是一件让我感到极其高兴的事。我希望通过学习朱彦夫,让我们这个不断世俗化、物质化的世界,重新找回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感觉,让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多一些精神之“钙”。
每个时代和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在18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英国作家笛福写过一本小说,名字叫《鲁滨逊漂流记》,写的是一个传奇般的英国水手鲁滨逊,遇船难后大难不死,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在极度与世隔绝又需要与大自然和“食人族”搏斗的情况下,他顽强地存活下去。面对人生困境,鲁滨孙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与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小说赞扬了鲁滨逊身上所表现的勤劳、智慧、勇敢、顽强和坚韧的美好品德,也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而另一本在社会主义刚刚萌芽时期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则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在党的培养下,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十月革命爆发后,只有十六岁的保尔•柯察金就参加了红军,他顽强,执着,刻苦,奉献,勇敢,奋进,无论在烽烟战火中,还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都表现出大无畏精神,钢铁一般的意志,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保尔的故事,不仅熏陶着几代俄罗斯人,也在新中国产生了极大影响。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在不断变化,即使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对理想的追求以及与自身命运抗争的精神主题也不会改变。朱彦夫就是这样一个新时代的英雄,他以高度残疾的躯体,挑战人类的精神极限,并促使我们不断拷问自己:生命和人生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去拼搏进取奋斗?朱彦夫的精神具有一种永恒的道德范畴,具有一种普遍的精神意义,所以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
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我常常沉浸在一种感动之中,灵魂被洗礼,思想在升华。因为受伤过重,身体内还残留着弹片,加之脑血栓和心脏病的折磨,朱彦夫对于战争年代的事情,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晰,个别情节和人物可能也对不上号了,为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弄清楚了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当村支书的25年,是朱彦夫一生最为辉煌的时期,也是他身体较为正常的时期,他对于这一时期的事情记忆得非常准确,我也去了他那个小山村,了解到村民和后续几任村支书眼中真实的朱彦夫,他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村一级党支部书记的楷模;因为有着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之后,朱彦夫成了一个作家,拼搏七年,写出一部《极限人生》,用另一种形式,攻克下一个“山头”,完成了战友在战场上的叮嘱……1997年,朱彦夫在朝鲜战场上严重受伤之后,身体再次受到重创,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他应该丧失了创作和生活能力,每当在现场看到他的状况,我心底都有一种悲凉和沧桑之感,哀叹命运的不公和无常,然而,朱彦夫并没有停止抗争,他保持着高昂的精神状态,绝不向命运低头,也决不想浪费生命的每一秒钟,即使生命终止了,他也要像战场上的战友一样,保持冲锋和前进的姿态……
在这本册子里,我还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朱彦夫的妻子陈希荣,这是一个堪称伟大的女人,她是沂蒙山母亲的杰出代表,是新时期的红嫂,如果有机会,我很想专门给她写一部书……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借鉴和引用了朱彦夫提供的一部分材料,也引用了一些新闻资料。当年,沂源县委和朱彦夫一家为我采访提供了极大帮助。新华出版社米俊峰和张永杰认真审阅了本书,并提出诸多好的建议;设计专家宋玉远和李春风为本书设计了封面;我的家人在精神上给予我最大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朱彦夫的事迹,蕴含着“沂蒙精神”、新时期山东精神和伟大的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永不停息地奋斗,以自己的努力拼搏,形成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力量,去赢得民族复兴的伟大辉煌。
【《朱彦夫的故事》郝桂尧著 新华出版社出版 】
相关链接
作者简介
郝桂尧,笔名晓浩。山东莱州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赴西藏从事新闻工作近10年。1993年至2013年在新华社山东分社工作。现为新华网山东分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
擅长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及群体的写作,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情有独钟。出版过《俺是山东人》《西藏在上》《孔繁森》(合著)《西藏,1951》《太阳梦》《转世灵童》《曙光从东方升起》《穿越第三极》等14部专著。主编了西藏第一套品牌丛书《藏羚羊》。
www.sd.xinhuanet.com/news/2014-03/18/c_1198178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