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东大学教授、伦理研究学者臧乐源:弘扬传统美德 守望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14-03-21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c0993de0-0f5d-4ce4-a720-39eeb10c4d1a.jpg\'

臧乐源,1929年生,山东诸城人。曾任山东大学政治系和哲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系主任。长期从事哲学与伦理学教学研究工作,著有《道德和精神文明》、《人生哲学》、《科学世界观》、《中华魂丛书·尚德卷》、《社会主义伦理学》、《天理人伦寻求录》等。荣获全国优秀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称号。

  编者按: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火了。在各大门户网站推出的观众投票中,这个小品高居榜首。节目结尾,一句“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要是倒了就扶不起来了”更是直指人心、发人深省。最近,该小品又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今社会所遭遇的道德危机。“毒奶粉事件”“彭宇案”“小悦悦事件”“西安幼儿园喂药事件”……诸如此类恶性事件一次次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尽管事情的发生存在体制、机制、管理等诸多客观因素,但道德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证明,一个伟大的国度,一定是道德的国度。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受人尊敬的国家。日前,本栏目特约主持人张志甫就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山东大学教授、伦理研究学者臧乐源进行了深入访谈。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纽带

  主持人:中华民族素以高度发达的道德文明著称于世界。崇尚道德理想,注重道德践履,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特点。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碰撞,融会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传统。您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如何评价的?

  臧乐源:曾经看到一则小幽默:如果以“大象”为题,让几个国家的人各做一篇文章,那么德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思维”,法国人写的是“大象的爱情”,中国人写的肯定是“大象的伦理纲常”,即“大象的道德”。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对道德何等重视!

  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甚至几临倾覆的厄运,却一次又一次奇迹般地重新站起来,转危为安,衰而复兴,巍然屹立,靠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源泉。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魂,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生追求等,都已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性格之中,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纽带。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道德不是永恒不变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其道德要求有所不同。因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道德遗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于那些为封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道德说教,对那些欺骗、愚弄、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不仅不能继承,还要加以批判,肃清其恶劣影响。

  而对于道德遗产中具有人民性和科学性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个闪光点,也要予以发掘,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改造,使之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例如,他将愚公比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比作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愚公移山”就成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百折不挠改造社会的形象概括。这并非人为地将古代道德现代化,而是坚持古为今用,根据古时道德的应有之义加以适当引申,使之超越时空,从而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主持人:在我国,伦理道德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修己”和“治人”,“修身”和“治国”是密切联系的。大德之行,必有大治。德治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何作用?

  臧乐源:中国古代德治思想非常丰富。孔子曾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虽然没有否认政、刑的作用,但他更强调德治的作用,认为德治比法治更重要。管子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也深刻阐述了德治在立国兴邦中的重要作用:德治则国兴,德丧则国亡。儒家学派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强调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不仅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严密、系统的封建法律——唐律,还提出“贞观修礼”,制定了一套封建道德体系。正是德治、法治并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不可否认,道德与法律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道德并不能替代法律的作用。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对承担着治理国家任务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为官者必须要有“官德”。领导干部的道德面貌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威信,关系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并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一个社会道德风气如何,关键在于这个社会的领导层提倡什么道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今天,我们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关键在于党风正,而党风正的关键又在于党政各级领导人的风气正。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遵纪守法,愈是权力大、功劳大的人,愈要有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对人民、对下一级工作人员、对子孙后代起模范带头作用。所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就是这个道理。

  去年,我们党自上而下深入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的就是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次活动还特别强调把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是有深刻道理的,作风建设必须永远在路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概括和提升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用24个字明确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请谈谈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臧乐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同时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其中,价值观又是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凡是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其思想文化必定对内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感召力,对外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

  首先,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主要价值追求。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高度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中形成的“礼、义、仁、智、信”、“和为贵”、“和而不同”、爱国主义等优秀传统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概括和提升。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形成了不同于其他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等等。胡锦涛同志还提出了“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与这些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新需求。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充分吸收了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大胆借鉴了外国价值理念如自由、平等等合理成分,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

  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所有这些表现出来的是具体利益、观念观点之争,都折射出价值观的分歧。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全社会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熔铸成向上和向善的正能量。

  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要“大手牵小手,永远向前走”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然而,远大理想变成现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定是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遭遇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要动员、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持续奋斗,尤其离不开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如何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普及道德建设,使他们如春风化雨般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臧乐源: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如何培养下一代、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这是值得全社会思考的重要问题。青少年时期是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阶段。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这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换言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千千万万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少年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

  当前我国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都存在着重智力、轻道德的问题,加之社会上道德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未成年人的道德水准亟待提高。出现这一现象,不能仅仅归咎于青少年,包括父母、学校、政府部门等教育者都应承担责任。

  我个人认为,尤其应当重视家庭道德教育。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家风是什么》这一节目,让普通百姓乃至社会知名人物谈自己对家风家教的思考体会、对子女的言传身教等,反响很大。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青少年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强,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父母,不仅要讲道理,使子女明礼知义,更重要的是以实际行动教育、感染、影响子女。己不正,焉能正人?相比简单、粗暴的说教,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显然更为有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细胞。只有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的道德素养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素养才会得到提高,社会才能和谐。家风虽然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但它对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却是最基础的东西,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家风不正,怎么会有好的民风、社风、政风、党风?一句话,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要“大手牵小手,永远向前走”。

  今天我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讨论了中华传统道德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如何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道德建设几个问题,但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还很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个“我的梦”构成。当我们满腔热忱地谈论“中国梦”时,每个人更要身体力行,提高个人素质、道德修养,弘扬和传播社会正能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策划 孟 娟 记录整理)

  (新闻原标题:弘扬传统美德 守望精神家园——访山东大学教授、伦理研究学者臧乐源)

http://news.idoican.com.cn/zgwenhuab/html/2014-03/21/content_5115809.htm?div=-1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