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上的小品《扶不扶》中,一句话传遍大江南北:“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要是倒了就扶不起来了!”就在人们感叹人心渐冷的时候,春节前后,在燕赵大地上演的一幕幕“扶起来”真人版,温暖了许多人的心。
老太太:小伙子,扶我 起来吧,我不讹你!
2月20日下午4时许,家住邯郸市丛台区广厦小区的马文明律师在小区南门,意外发现一位老太太仰天摔倒在地,他毫不犹豫地上前搀扶摔倒的79岁老人。
2月26日,马文明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情景。那天,他走到小区南门看到一位老太太仰面朝天躺在大门口冰冷的地面上,当时马文明一懵了,反映过来后他立即走上前去询问并准备搀扶摔倒的老太太。此时,老太太开口说:“小伙子,扶我起来吧,我不讹你!”老太太的一句话让马文明有些心酸。这时,一位过路的中年妇女也上前帮助搀扶。老太太站起来后颤颤巍巍地向前走了两步,马文明再次毫不犹豫地搀扶住了老人,以防止她头晕再次摔倒。马文明和中年妇女一起将老人扶到大门口旁边的一把椅子上休息。中年妇女离去后,马文明闻听老太太是该院内开面包店老板的母亲时,他又跑去找来了老太太的儿子。面包店老板得知情况后,当面对马文明表示感谢。直到看到老人被其儿子领回家,马文明才安心地离去。
“不知道老人躺在地上多久了,当我看到她躺在地上的那一刻,没去想老人是否会讹我,只想着赶紧将她扶起,看她伤着没有,如果受伤了就得赶紧送医院。”做律师的马文明语气肯定地说。在马文明看来,社会上还是好人多,不能因极少数的讹人事件而害怕救人做好事,“我们要思索如果有一天摔倒在大街上的就是我们的父母该怎么办?平日电视新闻不时会报道这类事儿,没想到如今竟发生在自己的面前,我始终不会忍心让一个老人躺在地上不去把她扶起来。”
相同的一幕发生在石家庄街头。2月6日,刚刚下了一场大雪的石家庄,天气寒冷,路面溜滑。下午15时许,家住棉三小区的张福德骑着电动车去小区附近的药房更换氧气瓶。老人想将电动车停在药房门口,不料刚上便道就连车带人摔倒在地上。
“当时感觉浑身疼,脑袋有些迷糊。”张福德心有余悸地告诉记者,在迷迷糊糊之际,突然感到几只手用力抓住了自己的胳膊,慢慢扶起了自己和电动车。
搀扶者是两位女大学生,一个叫高旭,今年21岁;另一个是她的好友,名叫陈媛。搀扶起摔得晕晕乎乎的张福德后,高旭守护着老人,用纸巾帮他细心擦拭伤口流出的血迹,陈媛则赶紧跑进药店,迅速买来创可贴和纱布,麻利地为老人包扎起伤口。清醒后的张福德十分感动,执意要给两个女孩创可贴和纱布钱,但她们怎么都不肯要。“你们帮了我,还垫付药钱,如果不收钱,我这辈子心里都会有个疙瘩!”在张福德坚持下,两个女孩勉强收了8元钱。“这么多天过去了,当我一想到这两个好心的孩子,心里就暖暖的。”
“这几天网上有人说,因为我们是两个人,所以才敢去搀扶,其实当时哪儿顾得上想那么多啊?”乐观开朗的高旭有些委屈地告诉记者,观看春晚小品《扶不扶》时,她还与家人讨论了该不该扶?可自己真正遇到后才发现,“就是本能反应,该出手时就出手,根本没想过会不会被讹诈。”
温暖:晕倒民警遇到“专业”救助者
1月23日下午,华药集团销售公司员工陈洪刚在石家庄乘坐1环2路公交车回家。17时45分许,当公交车行至市公安局站时,坐在车厢右侧前排的陈洪刚突然发现站台上一位正在值勤的民警后退着踉跄了四五步,一头栽在公交车旁。这时,公交车司机关上了车门,正准备启动。陈洪刚当即大喝一声:“司机师傅别开车,车旁有人晕倒了!”
下车后,陈洪刚发现,倒地民警的头部离车轱辘只有不到20公分的距离。这一幕,令陈洪刚与同时下车的公交司机李康不觉惊出了一身冷汗:如果公交车启动,后果不堪设想!这时,不少热心的乘客一起下车,人群中传来“赶紧把他扶起来吧!”的呼声,但这一提醒被在部队参加过急救培训的陈洪刚制止了。据他分析,一般发生晕倒事件,不是低血糖就是突发性心脏病。
在作出正确判断后,陈洪刚向乘客们询问谁有糖或者硝酸甘油,随即有人把一块糖递上前来。在对晕倒民警采取一些简单的救助措施后,一位热心市民又拿来了速效救心丸,陈洪刚当即取出六粒,将其放到晕倒民警的舌下。
事发15分钟后,120救护车赶到了,陈洪刚则配合着急救人员把执勤民警送到了医院,并帮着交费、办卡。
据了解,执勤民警叫傅经伟,是市公安局非机动车管理所的民警,当天他值了一天的班,突然晕倒系突发性癫痫,要不是陈洪刚及乘客们救治及时、得当,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现年55岁的陈洪刚是军人出身,1959年出生在保定市清苑县。青年时期,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并在山西当过3年兵,这些经历培养出他高尚的道德品质、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基本救护知识,使他成为一个正直和善良的人。
熟悉陈洪刚的人会知道,此次救助民警的事,并不是他第一次伸出援助之手。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陈洪刚就有过几次类似的经历。
记者问陈洪刚:做这些事时有没有考虑会讹到自己身上?
陈洪刚认为,社会上还是好人多,一般误会都能解开;当然,在施救时,也不要忽视对自身的保护。寻找证人、留下证据甚至包括报警,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
扶不扶:不仅仅是个 道德考题
如果遇到老人倒地,公众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据有关媒体报道,在有139010人自发参与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这项调查中,55.6%的人选择直接走开,23.4%的人选择留下证据或找到证人后再扶,12.6%的人选择拨打110并等待,仅有5.4%的人选择毫不犹豫地主动扶起来。另外,87.4%的受访者表示“扶老人”的道德焦虑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84.9%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就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扶不扶老人很纠结。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卞绍斌直言,当人们开始思考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问题时,就表明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一个有价值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良知和义务的意图,应该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甚至是面临艰难、痛苦和困境依然执著以求的,当帮助他人需要计算成本利益、考虑利害得失时,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道德。
“如此久而久之,纯然的良知将被蒙蔽,道德原则将主要受制于功利的考量,人们将不再相信道德法则,最终是道德感的丧失、道德法则的瓦解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卞绍斌说。
而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车同侠则认为,有的老人摔倒后产生晕厥,醒来记不清楚,下意识地把施救者当作肇事者,对此不能过分用道德苛责。还有些人明明撞了人,却又不认账,或用道德来反诘摔倒者,又该怎么评判?
“基于对可能产生恶果的顾虑而心生犹豫,是人的自我保护本能,更不宜上升到道德滑坡、人心不古的高度去苛责。”车同侠说,在“扶不扶”这个考题面前,不能把一切都推到道德上,而是需要司法跟进、法律保障。目前我国的法律条文,在这方面还缺乏明确而细化的规定,可借鉴国外相关法律规定。
在对施救者进行法律保障的同时,社会舆论也应营造依法保护施救者的氛围。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冯哲说,尽管我国的法律条文有待完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办法防止被讹诈。我国民事诉讼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假如老人讹诈搀扶者,那么就应担负起举证责任来证明是对方撞倒了自己。如果无法举证,那么搀扶者就不应负责任。可目前大家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只要有了纠纷,一上来就是道德谴责,接着就互相争辩,很少想到用这样的法律原则和精神。“见到老人跌倒,尽管毫不犹豫地去搀扶,法律不会冤枉好人!”
遇到路人摔倒扶不扶?河北的马文明、高旭、陈媛、陈洪刚等人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张张完美答卷。和善、淳厚的马文明说:“扶危济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何况谁都有老的时候,在日益老龄化的社会里,谁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那一天。遇到别人有事的时候,必须要帮。”马文明是这么做的,也是这样教育着自己的孩子,要把传统美德的正能量世代相传下去。
http://www.mzyfz.com/cms/minzhuyufazhizazhi/jujiaoyuzhuanti/html/696/2014-04-02/content-989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