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今天你过“文学生活”了吗?

发布时间:2014-04-23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444444444444.jpg\'

\'555555555555555.jpg\'

  4月23日,世界阅读日。

  4月21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77本,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到50.1%,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而数字化阅读的成年人中,9成以上为40岁以下的年轻人。

  虽然数字阅读的比例和人数明显上升,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我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依然很低。此前,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令人忧虑的是,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以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温儒敏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眼下正在进行当中,阅读能否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在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普遍的当下,普通人的“文学生活”究竟是何面貌?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温儒敏教授。

  关注普通人的文学阅读和文学活动

  记者:温教授您好,您能先谈谈“文学生活”的概念吗?

  温儒敏:“文学生活”,顾名思义,就是关注普通人的文学阅读和文学活动,关注文学在普通人生活中的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带着孩子读古诗,我们看小说,看带有文学色彩的影视剧,都是文学生活。

  专业的文学创作、批评、研究等活动,广义而言,也是文学生活,但我们提出“文学生活”这个概念,特指“普通国民的文学生活”,研究的侧重点是老百姓的“文学生活”,或者与文学有关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提倡“文学生活”研究,也是提倡文学研究关注“民生”——— 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文学消费情况。

  记者:您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文学生活”这个话题的?

  温儒敏:我在2009年9月武汉召开的一次会上,就提出过研究“文学生活”,主张走向“田野调查”,了解普通读者的文学诉求与文学活动。但没有引起注意,我也没有在这方面多下功夫。2011年我到山东大学任教,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同事黄万华、郑春、贺仲明等讨论学科发展,大家都认为“文学生活”这个提法有新意,可以作为调查研究的一个题目,推广开去,也可能是一个学科的生长点,为沉闷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开启一个窗口。我们的兴趣就起来了。

  这个概念的提出,也源于对现有的研究状况的困倦与不满足。我们现下的文学研究的确有点陈陈相因,缺少活力。“兜圈子”是一个问题。看我们很多文学评论或者文学史研究,当然也还有理论研究,大都是“兜圈子”。在作家作品——— 批评家、文学史家这个圈子里打转,很少关注这个圈子之外普通读者的反应。就拿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来说,研究评论他的文章、专著不少,或探讨其作品特色,或评说其创作的渊源影响,或论证其文学史地位,等等。大都是围绕莫言的创作而发生的各种论述,极少有人超越这种“内循环”,去关注普通读者是如何阅读与“消费”莫言,以及莫言在当代国民的“文学生活”中构成了怎样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最能反映某个作家作品的实际效应的,还应当是普通读者。正是众多普通读者的反应,构成了真实的社会“文学生活”,这理所当然要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我们设想从“文学生活”的调查研究入手,把作品的生产、传播,特别是把普通读者的反应纳入研究范围,让文学研究更完整、全面,也更有活力。

  农民工读书量不低于城市白领

  记者:眼下“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这一项目还处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大面积的“田野调查”正在铺开,在前期反馈上来的“田野调查”中,有没有让您感到意外的现象?

  温儒敏:农民工的读书量不低于甚至高于城市白领。对农民工文学阅读的一项调查完成于2011年1月16日到2012年2月10日,该调查主要针对的是15—50岁的农民工,其中25—35岁的“农民工”占了43%,这部分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后的人,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高,文学阅读没有文化上的障碍。

  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18个问题,试图具体了解农民工的文学生活情况。41%的人基本不读文学书籍,远高于白领阶层的4.55%;但也有15%的人每年阅读文学作品在10本以上,加上每年阅读文学作品5本以上的人数共占27%,与白领阶层的30%左右相差并不很大。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文学阅读在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中扮演“主角”,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在阅读的农民工比例12.1%,比白领阶层的11.2%要高,比学生的18%也低得不多。

  记者:根据调查,农民工主要读那些书?

  温儒敏:在文学阅读的原因和目的上,农民工更倾向于读实用性图书,41%的人将“比较实用,可以获得实际利益”作为读书的目的,26%的人是认为文学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而不喜欢文学,但也有32%的人将“完善人格,寄托情感”视为自己文学阅读的目的,38%的人是出于个人兴趣阅读文学作品,而“没有时间读”仍是农民工疏离文学的第一位原因(占33%),这些都表明他们仍有着较强的文学需求。在文学阅读的主要来源上,通过正规出版的文学作品,自己买书和朋友互借的比例(55%)远高于阅读网络文学的比例(36%),也反映出农民工的文学需求。

  但农民工整体上还是缺乏必要的阅读环境,“干活累,没事睡”几近成为农民工生活的真实写照,有的农民工甚至这样自我调侃:“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猫还晚,干得比驴还累,吃得比猪还差。”休息时间更是少得可怜,他们不喜欢文学的第一位原因就是没有时间读。

  请读“整本的书”

  记者:对现在越来越普及的网络阅读,您怎么看?

  温儒敏:网络阅读是一股谁也挡不住的潮流。目前这一潮流尚未沉淀下来,因此还很难判断它会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但显然,它已经部分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网络阅读时代,年轻人的思维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拼贴化、平面化的特点。甚至很多高校学生,写论文、搞研究也不再注重过程,只讲求一步到位,不少人因此患上“百度依赖症”,但是对做学问而言,百度出来的资料,显然不够严谨。

  网络阅读也导致人们注意力的丧失,有调查显示,现在人每天有4—6小时都在上网和看手机,而一个人的有效时间才多少?说得严重一点,现在人已经没有耐心去完整读完一本书。这种现象在学校也很普遍,比如一个文科生,读了四年大学,说是读了20本经典,但很可能,《诗经》他只读了五首,《世说新语》只读了其中两节。所以,我经常跟学生说,一定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记者:您主张读畅销书吗?

  温儒敏:畅销书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但作为大学生不应该满足于看《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书,如果你能读上半部《明史》,那么你的文化体认,一定和读《明朝那些事儿》不一样。

  另外,对于现在的大学教育,我主张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读写能力,比如,对新闻系的学生而言,新闻传播的理论固然需要,但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战课程更重要。

  记者:很多人都会说现在社会浮躁,静不下心来读书,您怎么看?

  温儒敏:生活总是很忙,忙完房子要忙车子,忙完车子要忙孩子,我们记得所有需要我们去忙碌的事情,却唯独忘了生活的本义。但人生,总是有那么一部分是需要你安静下来的。

  记者: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对于读书,您有什么建议?

  温儒敏:读整本的书。

  人物档案

  温儒敏,现任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教育部聘任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总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是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与语文教育。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等。

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40423/1278019.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