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宗利华:写作对我富有挑战性

发布时间:2014-04-30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8585858585.jpg\'

  简介 宗利华,1971年出生,祖籍山东沂源。供职于淄博市公安局。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13届中青年高研班学员。已发表小说作品200余万字,多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转载,并入选多种年度选本。出版长篇小说《越跑越追》、中短篇小说集《天黑请闭眼》等10部,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西班牙、朝鲜文,或被改为影视作品。 简介 宗利华,1971年出生,祖籍山东沂源。供职于淄博市公安局。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13届中青年高研班学员。已发表小说作品200余万字,多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转载,并入选多种年度选本。出版长篇小说《越跑越追》、中短篇小说集《天黑请闭眼》等10部,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西班牙、朝鲜文,或被改为影视作品。

  他以小小说作者身份介入文坛,2005年凭借越位等10篇作品获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后, 又以中篇代表作天黑请闭眼为标志,转向中长篇小说领域的探索。近年来他的香树街系列中篇引发广泛关注。2013年又以水瓶座为代表,完成一次叙事风格上的探索变化。宗利华说:写作就是不断跟自己较劲的事儿,必须尽最大力量,去营造自己的文学格局,形成独有的文学气场。

  探索文本

  “文学创作是我跟这个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我通过这种方式收获心理愉悦,因此我很痴迷。”

  从小小说起步进入文坛,宗利华不断在题材、语言、结构等各个领域进行探索,有评者说他的小小说写到了“内宇宙”。在小小说创作取得优异成绩时他又以中篇《天黑请闭眼》完成一次转型,该小说被转载、被翻译为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给他带来颇多赞誉。随着“香树街”系列中篇不断出炉,格局逐步扩大,他被评价为已确立自己的“文学地标”。

  山东商报:怎样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最初的动力是什么?

  宗利华:最开始是为了减压。上学的时候,偏科很厉害,数理化一塌糊涂,所以考大学不顺利。曾经从农村出去打工,可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对未来也看不到希望,就写点小文章排泄心里的郁闷。后来继续复读,考入一所中专学校,慢慢的,写东西成为一种爱好,而这爱好恰好决定了我的工作去处。于是,写作一是自己确实喜欢,另外也有现实需求。也就很自然地慢慢介入,但没想到的是,转眼间从事写作已有二十年。

  山东商报:二十年间,由小小说文体转向中长篇写作,想要追求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宗利华:山东大学一位研究生王晓岭曾写过我的小说论,里面有段话说:“在创作主题上,他坚持人性叙事,极具批判意识和救赎情怀,在批判人性丑恶的同时,又给予温暖的救赎;在叙述风格上,他有着强烈的文体探索意识,敢于从传统的写实手法中突围,寻找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这评价有点高,可我觉得他说的很中肯,其实我想追求的境界差不多就这样。我很多小说都有批判和救赎倾向,比如《水瓶座》、《天黑请闭眼》、香树街系列等等。

  山东商报:很多评论家提到《水瓶座》,这部小说灵感来源和要表达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宗利华:一开始是想,换种叙事方式来表达自己某个阶段一直想挖掘的东西,即现代人的焦虑和恐慌,也可以说现代人的精神亚健康状态或病态人格。只不过小说外壳是很俗的情感故事。我设置了猫的爱情与人的爱情的对比。灵感来自于很多年前我家养的一只猫,它经常站在阳台上打量外面的城市,我有时候觉得它被关在屋子里是很压抑和孤独的。

  山东商报:《鱼为什么不在天上飞》的结尾颇具象征意味,铁树问“鱼为什么不在天上飞”,小男孩回答说“天上太脏了”。这段对话很有意思,想表达什么?

  宗利华:那是很久前的一个短篇,谢谢你还记得。那时候还没有雾霾,现在来说这句话,倒是更具现实意义。我想表达的并不是天上脏,而是人性恶,人性丑陋,人生存于世备受压抑。

  山东商报:写了这么多年,怎么看待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宗利华:人这一生注定会面对无数或大或小的价值排序问题,说白了就是在选择和舍弃之间过日子。我选择写作并持续这么久,说明它在我的人生路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对我来说,文学创作是我跟这个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我通过这种方式收获心理愉悦,因此我很痴迷。另外,我觉着写作就是跟自己不断较劲的事儿。颠覆自己,不重复自己很难很难,但你必须要尽最大能量无限深远地挖掘自己创作的可能潜质,营造自己的文学格局,形成独有的文学气场。这具有让人兴奋的挑战性。

  打开视野

  “我的作品并不全都与时代同步,我希望能从对当下的探索中看到未来的某种趋势或走向。”

  宗利华是一名基层公安民警,他在处理好创作与工作的关系同时,能够从日常事务中脱离出来,去思考和探究更加深奥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关注当今文坛,关注同龄作家创作,关注时代变迁背景下人性内在的幽深的肌理。他一直持续不断地扩大阅读量,拓宽艺术视野,开阔思考空间,“触类旁通,去探寻和把握历史、时代以及整个人类的共性密码。”

  山东商报:很多评论家说您在创作上特别勤奋,而严格来说您只是业余写作,如何处理工作和创作间的关系,时间如何分配?

  宗利华:这个问题很现实。我的警察职业似乎与文学稍远,但这并不矛盾。我所从事的工作多是与文字有关,此前从事宣传工作将近二十年,现在又从事公安史志编撰工作。再说,我的职业给我带来比专业作家可能要多的生活、生命体验。同时,写东西是挺复杂的一件事儿,你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不一定就能写出好作品。当然,此前做报纸、做电视专栏的时候,只能忙里偷闲。比较可悲的是,我所处的环境中的大多数人对此并不理解。

  山东商报:您的大部分小说是写实,会不会面临经验或经历匮乏的状况?

  宗利华:当然会。从这个角度讲,意味着一个作家要对时代、对各类人群的生活状态有熟稔的把握,所以我并不反对作家深入生活,香树街系列小说就得益于我的一段人生经历。但同时,我也认为这并非绝对。小说最终落脚点还是理念,现实主义作品的故事背后依然是理念做支撑。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领域都是行家里手。这时就需要作家打开视野,涉及各个门类,触类旁通,去探寻和把握历史、时代以及整个人类的共性密码。

  山东商报:对同龄作家的创作和文学现状怎么看?

  宗利华:每个年代的作家,都会在某个年龄段呈现不同的姿态。“70后”在30岁左右的时候,也曾经以一种果断的带有割裂意味的姿态出现过,比如卫慧、棉棉,当然那时候这拨人关注的是身体,而之前一代或更早的一代,关注的却是历史和生命体验,因此“70后”声音稍显不够嘹亮。尽管有人批评过这一批作家不够决绝,或者说这批作家处于夹缝中求生存,但不能否认,目前的整个文坛正逐步明晰“70后”作家的在场感。

  山东商报:你如何看待你的文字和时代的关系?

  宗利华:我的文字跟这个时代当然有直接关系,从文本上来说,一个时代总是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这体现在作品内部的很多细枝末节上,比如网络语言,时尚语言,出现在作品里就相当于时代符号特征。但我的作品并不全都与时代同步,我希望能从对当下的探索中看到未来的某种趋势或走向。

  山东商报:最近有什么新作?接下来的创作计划是什么?

  宗利华:最近创作依然以中篇为主,在长篇方面我还处于探索阶段。如果顺利,今年会有一部名为《佳城》的长篇小说面世。另外,现在我已经开始在为下一部长篇做准备。

http://60.216.0.164:99/html/2014-04/29/content_113002.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