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们正在车间加紧生产自主研发的汽车刹车片。资料片
昨日上午,记者走进山东双连制动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自主研发的陶瓷纤维配方汽车刹车片。从称料、混料、冷压、热压、固化、打磨、喷漆、喷码、铆接、包装到入库,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这条盘式刹车片生产线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正压法生产工艺,相比于传统的多层板模成型工艺,它能够在提高产品档次和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原料使用和减少工人劳动强度。这样的设备我们已经拥有了32台,今年预计还要增加12台。”在一台设备前,该公司质量体系经理姜新设告诉记者。
作为国内摩擦材料行业第一家向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供货的原配供应商,双连制动已经成功打入欧美汽车零部件高端市场,产品90%出口,而这背后离不开双连人对于创新的极度重视。
拿来主义
使企业持续亏损
其实,双连的发展并非一开始就一帆风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只要能拿出产品就不愁没有销路。”怀着对汽车零部件市场的美好预期,双连公司迈进了汽车刹车片这一完全陌生的领域。
初涉刹车片领域,双连公司走了一段“拿来主义”的捷径,以为买个配方造出产品就不愁没有销路,虽然“照葫芦画瓢”地拿出了产品,但由于缺少有力的技术支撑,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新产品培育不足,结果“拉出去多少,就拉回来多少”。企业从投产之日起就处于亏损状态,刹车片项目慢慢变成了一块“鸡肋”,让双连人取舍两难,生产也时停时续,这种低迷状况一直持续了七八年。
为此,公司决策层审时度势,调整策略,分析认为刹车片作为汽车零部件中的易损件,对配方比例和技术参数要求相当高,没有人才做靠山,自身不具备“造血”功能,绝不会拥有广阔的市场。双连陷入困境,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懂行的人”。
引进人才
让企业重现生机
“不创新难有出路,不转型更是死路一条。”双连制动的转变来自于对人才的引进和创新的加大投入。
从1998年开始聘请两位国内摩擦制动材料研究的专家做兼职指导,到2001年从国内一知名摩擦材料生产外资企业高薪聘请一位高级工程师担任双连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刹车片核心技术的研发。双连制动终于找到了几个真正懂行的人。
“真正懂行的人”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更带来了全新的创新理念和思路。一个高标准的摩擦材料实验室,一条国内一流的标准化生产线,一处摩擦材料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0多位涵盖机械、化工、机电、高分子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产学研合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开发出半金属、低金属、陶瓷等30多种配方系列刹车片,以适用不同地区、不同车型、不同环境要求,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在“真正懂行的人”带动下,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正在一步步突破。
修炼内功
跻身世界级供应链
看到了实惠,乘着汽车整车“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大趋势,双连制动继续向转型迈出了一大步。“企业转型了,咱人也得跟着转,要不然还是跟不上形势。”姜新设说,此时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要突破重围,必须突出自己的技术优势,高起点切入,做原配(OEM)供应商,摆脱低端市场的价格竞争。
2002年12月,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天合(TRW)汽车底盘公司全球汽车零部件采购考察团一行来到中国,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对中国摩擦材料协会推荐的10家企业进行考察,而双连也被列入考察范围。作为其中历史最短、规模最小、人员最少的企业,双连在前期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但最终双连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稳定的质量操控平台以及顺畅的语言沟通交流,让考察团将双连纳入潜在供应商行列。
第二年年底,TRW公司对双连等3家企业提供的工程样件进行最后的质量确认,双连样件一次性通过TRW实验室和美国LINK实验室检测及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装车路试,顺利进入TRW供应商质量开发阶段。
2004年10月27日,双连顺利通过TRW公司和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联合进行的DIH172产品生产件批准现场审核,成为TRW公司正式供应商。之后双连分别在2005年、2006年、2008年实现同时为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通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供货的原配供应商,成功跻身世界顶级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开创了国内摩擦材料行业历史的先河。
2010年11月28日,双连公司正式迁址于乳山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区,这标志着双连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年,双连实现了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壮举。
自成立技术中心以来,双连每年的技术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均达到5%以上,目前,企业生产能力已发展到年产1600余种型号、刹车片3000万片的规模。 (记者 侯洪超)
http://www.whnews.cn/news/node/2014-05/19/content_6039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