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日本学研究协会副会长王敏:汉字是文明连接通道
中日韩将公布808个共同汉字

中华日本学研究协会副会长王敏
昨天是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第一天,在下午的圆桌讨论中,来自日本法政大学国际日本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华日本学研究协会副会长王敏就中日韩之间的文化共识进行了一番阐述。她相信,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未来必将走向多样性交融的文化大交流之中。
记者窦昊
>在日本会发现中国消失的传统
“在生活文化层面,东亚的中日韩有非常强的共识。”在昨天的圆桌讨论中王敏说。根据她在日本多年的研究、观察与走访来看,许多中国消失的东西,在日本都能找到,并且不是作为一种古迹,而是现代日本人实实在在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在日本,拥有世界唯一一座饺子的纪念碑。再比如济南人相对比较熟悉的“碧筒饮”,在这里已经成了节假日时的表演项目,但是在日本,人们以“碧桶杯”的名字称呼,用其饮酒至今。
除此之外,在日本,三足鸟(八咫鸟)的形象深入人心。最典型的,就是日本足球协会的会标上就有三足鸟的形象。根据王敏的研究,日本人对于三足鸟的信仰是以中国的三足鸟信仰为原型。在汉代的画像石上,西王母的身边常常会伴有三足鸟。同时,对于中国的神话传说,日本还有祭祀神农的传统。“在大阪和东京,每年都会有祭祀神农的场面。特别是在大阪,神农信仰根深蒂固,大阪的‘神农祭’ 被指定为大阪市的无形文化财产(民俗活动)。”王敏说。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对玄奘的祭祀。1942年,当时占领南京的日军偶然于废墟中发现装有玄奘头骨的石箱。头骨被交还当时的南京政府,与此同时,分骨于日本,最终将玄奘的遗骨供奉于琦玉县的慈恩寺。从此之后,慈恩寺直至现在每年玄奘的忌日和端午,都会举行玄奘祭。“每到端午时,日本的小朋友都穿上孙悟空的衣服,拿上金箍棒去祭奠玄奘,这种文化从小就耳濡目染地进入他们的心中。”王敏说。
>中日韩将公布共同使用的汉字
“如果说东亚的文化底蕴与平台最初源于中国,而将其传播开来的媒介首推汉字,这是中华文明连接东亚与世界的最有效通道”,王敏说。不仅在中国,日韩都会拿汉字书法当做一种艺术装饰,且比中国人本身有过之无不及。“我在日本时发现有一家点心店铺,其品牌已经经营了数百年,它们所使用的点心包装纸上一直印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敏说。在日本,其教科书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日本自身的古典文章,另一部分是中国的古典文章,这种情况“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会有”。“每到开学时,街上出售最多的书籍就是《汉和辞典》。”王敏说,“在西方,可能每个家庭都要有一本《圣经》,但是在日本,每个家庭都会有不止一本《汉和辞典》。日本人自己也认为,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典籍,承载了日本发展的基础,如果抛弃汉字,日本的历史就会出现巨大空洞。”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大陆,最火热的语言类考试恐怕非托福莫属。但是在日本,除了托福,还有汉字鉴定考试,其考试成绩被日本的492所大学承认为升学的成绩。“日本的文部省每年都会增加学生必修的汉字的数量,到现在为止每个日本小学六年级毕业的学生都要掌握两千多个汉字,这是硬性的规定。”王敏说。在韩国,情况类似。2009年,多名韩国退休的前总统联名提议在韩国小学重新开展汉字教育,并且得到了回应。“2013年10月23日至24日,中日韩三国的专家共同开了个研讨会,决定要将808个汉字作为今后中日韩三国共同使用的汉字。具体的内容,今年秋天就会公布。”王敏说。韩国中央级媒体称,今后在韩国凡是要进入三星这样的大型企业,或者是想要晋升的,必须要经过这808个汉字的考试。
http://60.216.0.164:99/html/2014-05/22/content_116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