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鹏展冯鹏展与部分子女合影 本版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江丹
110年前的5月,北洋大臣袁世凯与山东巡抚周馥联名上奏:“于济南城外自开通商口岸。”1911年,尚实英文学社应运而生。它的创办者叫冯浩昌,别字鹏展。
前阵子,冯鹏展的儿子——— 家住在济泺路国棉二厂宿舍的78岁的冯元胤,终于修订好了自家的家谱———《冯门世传》。为了这本家谱,他辗转数十年,南下广州,北上辽宁,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着自己家族被遗忘的那些往事。
冯鹏展,广东番禺人,生于1881年,卒于1945年。这个在大众的记忆中已经消失的名字,100年前也曾经在济南的历史上辉煌一时,他对济南乃至山东的英文教育作出过巨大贡献:他是山东大学堂的英文教师,是山东历史上第一个英文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严薇青等都曾经是他的学生……有研究学者说,他是山东英文教育的先行者。
【开栏语】
每个家族都有历史,每个家族都有传奇,每个家族都有记忆。家族的历史碎片,或可拼凑起一个远去的大时代。一切家史皆国史,它为宏大纲目写下注脚。正如我们经历着济南的当下,我们的先辈见证了济南的历史。今年是济南开埠110周年,在济南近代历史上,有多少家族曾经为泉城带来辉煌,带来荣耀,也推动济南走向辉煌。即日起,我们开通“家族传奇”栏目,希望能书写你的家族故事,打捞那些隐去的生命闪光点,还原一个我们不知道的济南。
来济
成为山东大学堂英文教师
这本族谱,是冯元胤用家里那台同样上了年纪的老电脑,一个字一个字敲打出来的,从康熙年间的冯氏十五世冯奏孚公,到二十二世的他自己。年逾古稀的他,为了这份族谱,学会了用电脑。冯元胤把打印出来的新家谱装订在一个带着塑料封皮的文件夹里,翻页时小心翼翼,生怕在上面留下折痕。如此珍视这份失而复得的家谱,是因为在他看来,里面记载的不仅仅是家族的根脉,还有属于家族的荣光。
作为家里最小的男孩儿,冯元胤对家族荣光最为鲜活的记忆,来自父亲冯鹏展。如今,冯元胤说着一口地道的济南话,但是幼时对父亲的声音记忆却是广东话。
冯鹏展的北上之旅完全被一场时代的大潮所裹挟。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实施新政,这场改革在教育上的体现,则是改书院、兴学堂,教学的内容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还要“博通时务,讲求实学”。时任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成立山东大学堂,请调了一大批相关新式教育人才来济。冯鹏展作为山东大学堂的英文教师来到了泉城济南,这一次人生的选择对他来说,就是一生。
办学
季羡林称英语教得“颇为新鲜”
据资料显示,1911年足以载入史册的济南教育大事共有3件,其中两件发生在4月,一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济南共合医道学堂(即齐鲁大学前身)正式开学,二为山东尚实英文学社(外语学校)成立。后者便是由冯鹏展等人联合创办。据济南市文联主席张柯介绍,冯鹏展在山东大学堂的教学时间不算很长,后来,他自办尚实英文学社,开创济南民间英文教育的先河。张柯表示,冯鹏展当年能受邀在山东大学堂教授英文,水平自然不低,而尚实学社对当时济南新学的英文教育也是一大助推器。尚实英文学社的发展,也跟其时济南开埠,与外国交流机会增多,需要新式人才有很大关系。
著名学者季羡林、严薇青都曾在尚实文学社学习英文。据季羡林回忆,“当时,济南有一位颇有名气的冯鹏展先生,老家广东,流寓北方。英文水平很高,白天在几个中学里教英文,晚上在自己创办的尚实英文学社授课。当时正流行图解式的英文教学法,我们学习英文也使用这种方法,觉得颇为新鲜。”“他住的房子非常大,前面一进院子是学社占用。后面的大院子是他全家所居。前院有四五间教室,按年级分班。”当时的学社里,先生除了冯鹏展,还有钮威如和陈鹤巢。季羡林曾经写道,尚实英文学社在济南城内按察司街南口一条巷子的拐角处,教员先生“教书都相当卖力气”,“学子趋之若鹜,总人数大概有七八十人”。
冯元胤印象更为深刻的则是后院里父亲的严厉和匆忙。他说,当时父亲禁止他们这些孩子跑到前院的学社中去,规矩甚严。父亲除了晚上在学社教课,白天还在济南一中、正谊中学等四五所学校里兼职任教。冯元胤说,通常情况下,父亲从一所学校讲完课后,就急匆匆地赶往下一所学校。有些晚上,父亲还会应邀教家馆,到一些权贵人家里教英语。
冯元胤的五姐冯懿庄回忆,尚实英文学社里除了父亲、大哥及钮陈二位先生之外,还有外教。冯家的大儿子冯元辅也在学社里担任教职,靠自己教书的钱在齐鲁大学念书。
为人
不向日军屈服,父子一同入监
冯鹏展喜欢养蛐蛐,在冯元胤的印象中,他记忆中只被打过两巴掌,就是因为放跑了父亲的蛐蛐。季羡林在他的回忆录里也提到了冯鹏展的这一爱好。
在冯元胤的记忆中,严厉的父亲,对孩子们很关心,经常偷偷给他们吃“小灶”。父亲教导他们,要尊重别人,即使只是家里雇佣的黄包车夫,也要像亲戚一样对待。父亲经常接济生活困难的街坊,收养了几个贫苦的孩子。
据冯元辅的大女儿冯婉莹回忆,抗日战争期间,山东作为沦陷区,一片白色恐怖的气氛。由于祖父在山东教育界有一定影响,且一直不屈服于日本的统治,所以日本人就把祖父和父亲关进了监狱。祖父在狱中受了很多折(,依然没有屈服。最后在多方努力下,祖父和父亲才被放了出来。回家之后,祖父大病一场,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冯鹏展青年时代就背井离乡,后来,他与一些在山东的同乡组建了山东广东同乡会,并任会长。家里经常举行同乡聚会,他们还在当时的西八里洼筹资设立了广东义地,让那些不能落叶归根的同乡死后有个安身之所。最后,这里也成为冯鹏展的长眠之地。冯元胤说,父亲去世之后,很多受过他帮助的人和他的学生都来送他最后一程,大概有3000多人。
冯鹏展生前广交朋友,乐善好施,他家无恒产,但留下了大量的书籍,可惜历经战乱,最后都遗失了。后来,长大后的冯元胤曾在一个旧书摊上发现一本康熙字典,他认出那是曾经摆在父亲案头上的东西。可惜的是,他没有财力把这份纪念物品带回家,只能失之交臂。
【故事延续】
失散半世纪二子四女重聚首
冯鹏展一生有18个子女,但有9个夭折了,成年的只有9个。分别是儿子冯元辅、冯元龙、冯元胤,女儿冯懿媜、冯懿玑、冯懿庄、冯懿如、冯懿端、冯懿娟。
据冯元胤回忆,1945年,父亲因肺病在当时的济南齐鲁医院去世。但是,父亲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始终影响着他们。活下来的兄弟姐妹均受过良好的教育,后来也大多从事教育或者技术类的工作。济南解放后,大哥元辅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全家迁去了东北,继续教书。五姐懿庄师范毕业之后,做了几年小学老师,后来随丈夫去北京,在一家单位当会计。六姐懿如则“推着小子头,穿着黄军装”,去教育部门做了一名文书,后来调至枣庄工作。他和元龙先后从济南师范毕业,元龙之后参军,成为中国海军第一代航空兵,最后落脚淄博,他则几经转折去了国营工厂担任教育工作。小妹懿娟从医,最后在济南一家省级医院退休。七姐懿端和长姐懿媜则在战乱中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工作之后,冯元胤一直想找到失散的姐姐,让家人重新团聚在一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长姐冯懿媜依然留在广东老家。他带着老照片,去那里的派出所查姓名和地址。冯元胤按照查找的结果找到了懿媜的住处,一进门,他问出来迎接的那位中年妇人,“还认识我吗?”当他要拿出照片时,对面的妇人回答:“不用照片,认脸就行。”当下,姐弟相认,抱头痛哭。
七姐懿端后来迁至丈夫的老家溧阳,失去了联系。1995年,冯元胤辗转打听了懿端的消息,见面之后,看到出嫁时还风华正茂、一口广东话的姐姐,55年后已经成为一位操着江苏口音的农村老妇人,他感慨万千。
2003年,冯元胤和冯元龙带着懿端回到了济南,路经枣庄时,他们在懿如那里停留。在北京的懿庄、济南的懿娟也赶到枣庄,那是他们这一代失散之后,聚得最全的一次。当年冯家的18个子女,只剩下了他们6人。不久,六姐懿如就病逝于枣庄。
如今,冯元胤时常去同在济南的小妹妹懿娟家中走动,与远方的姐姐和哥哥多是电话联系。家里的后代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奋斗,家谱的分量也增添了几分。冯元胤不知道后代们是否会续写他补回的家谱,但是当他一个字一个字地修订家谱时,伴随他的是一种完成心愿的欣慰心情。
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40521/12892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