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一位外国学者眼中的儒家思想

发布时间:2014-05-23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新华网济南5月23日电(记者薛艳雯 王健 刘宝森)一位加拿大籍学者,20年来致力于《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国古代经典的英文译介,推动着古老的东方智慧在太平洋彼岸广受欢迎。

  这位学者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安乐哲,杂志《东西方哲学》和《国际中国书评》主编。他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让中国古代思想结晶逐渐为更多西方人所熟知,也成为国外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大家。

  “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20日至23日在山东大学举行,作为演讲嘉宾的安乐哲在此间接受了记者专访,畅谈他眼中的中国文化。

  翻译避免“儒学基督化”

  安乐哲1947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17岁时,他远赴香港,师从当代华人哲学家劳思光,开始学习中国文化。

  1993年,安乐哲翻译出版了《孙子兵法》,在美国销量达20余万册。这是第一个依据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发掘出土的、分上下篇的竹简本底本翻译而成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其后,安乐哲还翻译了《孙膑兵法》《论语》《道德经》《中庸》《孝经》等中国古典著作。

  安乐哲的翻译与以往的译本有很大不同。“以前的翻译容易偏向‘儒学基督化’,这让很多西方人对儒学产生误解,而我的翻译要做到用中国人自己的声音来讲述。”他说。

  比如,“天”通常译成“Heaven”,外国读者容易联想到《圣经》中的“天堂”,而对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天”有所误解。所以,安乐哲选择不硬翻,而是用“Tian”表示,并根据文中意思加以注解。

  欣赏孔子“入世”思想

  在孔子的教诲中,安乐哲最欣赏的,除了关于家庭孝道的论述,还有积极入世的思想。

  “很多宗教要求人相信神明,关注死后来世;而孔子要求人活在当下,关注现在,不做小人,要做君子,由生至死都要恪守仁义。”安乐哲说,“与仰仗神明、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不同,儒家入世思想赋予人们以‘人’为中心的宗教感。这种区别于宗教信仰的感觉,让平凡的人也能变得不平凡。”

  去年,安乐哲与来自中国、越南、日本、韩国的儒学研究者,在韩国成均馆大学举行了研讨,计划组建“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目标是推动儒文化走向全世界。

  儒学或将助解全球危机

  在尼山论坛上,“当今全球危机需要不同信仰下的人类构建共同伦理”成为众多与会代表的共识。安乐哲认为,尽管儒家思想不是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唯一答案,却提供了办法。

  “我们生活在一个关键的时刻:全球气候变化、食品危机、人口膨胀、收入分配不公、能源缺乏等……这些问题我们都要面对。”安乐哲说,“以往的个人主义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共同解决问题,就要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关系。而孔儒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关系’,探讨个体与社会,哪个更重要。”安乐哲说。

  “在儒家学说中,如果你脱离了社会关系,只有自己一个人,你什么都不是;你必须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找到自己。孔子的‘恕’,就是‘将心比心’,要听别人的话,最终在友好关系中成就彼此。”他说。

  儒家思想也要与时俱进

  不过,安乐哲认为,如果儒家学说想要与21世纪接轨,它必须进行自我进化。但他也指出,儒学并非一成不变,其“道”就是“变通”。

  安乐哲常在中国高校讲学,他留意到中国青年常被指缺少信仰。对此,他说,中国用一代人的时间实现了快速发展,年轻人难免感到无所适从;但中国拥有独特的、不想被同化的传统文化根基,这个深厚的根基终将帮助年青一代走出“郁闷”。

  安乐哲表示,近年来,很多外国人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在美国,像我这样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学生毕业后还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他说。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5/23/c_1110837409.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