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明诠先生为《戏里戏外》配的插图
□本报记者 钱欢青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展,地方戏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是肯定的,即使现在仍然传唱的一些比较优秀的剧目也会逐渐被淡忘,但应该不会完全消失。作为乡愁的重要元素,它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如同石(铺路、碌碡垒墙,也像在游船上唱小曲一样。所谓尘归尘,土归土,哪里来,回哪里去,它来自民间,也会重归民间。”
这是著名作家刘玉堂在其新书《戏里戏外》的序言中写下的文字,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准备“写写山东的地方戏”,到如今新书已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光阴如箭,虽然有的戏依然还在消失,但让他欣慰的是,这本书,至少给了惶惑无根的现代人,一个找寻乡村记忆的线索。虽然也许,过上几年,落在书中的这些记忆的线索,也再难在现实中找到。
人物档案
刘玉堂,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钓鱼台纪事》、《滑坡》、《温柔之乡》、《人走形势》、《你无法真实》、《福地》、《自家人》、《最后一个生产队》、《县城意识》、《乡村情结》、《一头六四年的猪》、《山里山外》、《刘玉堂幽默小说精选》;长篇小说《乡村温柔》、《尴尬大全》;随笔集《玉堂闲话》、《我们的长处或优点》、《好人似曾相识》等。
“海迪父亲送我一套地方戏剧目汇编”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写这样一本有关山东地方戏的书?
刘玉堂:准备工作从十多年前就开始了。大约是在2002年,那时候我正在写长篇小说《乡村温柔》,接触了很多风俗民情,当时我就想:什么最能反映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地方戏!从那以后我就老想找一些小时候听过的地方戏的词儿,可是到处找不到。我去山东吕剧院找,问他们这些地方戏的词儿是怎么回事,他们也找不到剧本,只能找来演员给我背诵。
后来有一天我到张海迪家去串门,海迪的父亲是老一辈的戏曲工作者。在海迪家一个角落里,有一个落满灰尘的大箱子,海迪父亲说打算当废品卖掉,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整套《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我如获至宝,赶紧跟他说别卖了,送给我吧。搬到家里细细看,原来这是1954年省里的文化部门到山东各地,给地方戏的领军人物记录整理的剧目汇编。大部分地方戏,都是言传身教,很少能留下文字资料,因此这套剧目汇编十分珍贵。这些剧目,有的已经绝演,有的还在演出。令人惊喜的是,我小时候没大看懂的那些地方戏,都能在这套书里找到唱词儿。
到了2004年,我开始在报纸上开设有关地方戏的专栏,一边写,一边就觉得,地方戏的萎缩和消失也许是必然的。所以后来我给《戏里戏外》这本书写的序言的题目,也叫《为了逐渐消失的纪念》。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听着地方戏,但又目睹了地方戏正在消失的境遇,所以内心里总是非常忧伤,也充满着无奈和怀念。好的地方戏,一定能流传下去
记者: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保留地方戏有哪些意义?
刘玉堂: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是重复。一个人重复地做一件事,我们通常叫作“习惯”,一群人重复地做一件事叫“习俗”,一个地区或民族重复地做一件事就叫“传统”。很多地方戏背后其实都勾连着深厚的传统。比如,在济南的公园里,我们经常能听到票友唱“马大宝喝醉了酒”,很多人都不明白这是咋回事儿。它其实出自吕剧《借亲》,说的是两户大户人家要结亲,双方都听闻对方很丑,就不约而同找了“替身”去相亲,没想到两位“替身”本就有意相好,结果真的就拜堂成亲了,成就了一段“穷配穷,富配富”的故事。那马大宝为何喝醉了酒呢?因为他的小买卖生意不景气,喝醉了酒,财主家想雇他的女儿去当相亲的“替身”,马大宝不同意,财主于是趁他喝醉了酒,按下了他的手印。
记者:从您接触的那么多地方戏来看,哪些剧目更有生命力?
刘玉堂:地方戏事实上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需要文化部门采取措施,把优秀剧目录下来。或许这也是一种保留的途径。
另外,多创作一些贴合地方戏特点的剧目,也非常重要。有些地方戏的剧目很快就会消失,但有一些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至今依然在唱。这些生命力极强的剧目有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统文化方面的,比如宣扬仁义礼智信的内容;二是关于地方文化的,反映乡风民俗,歌颂劳动和爱情的,比如《喝面叶》;三是给穷人精神和情感抚慰的,比如《七仙女》、《河蚌》等;四是反映少男少女童真童趣、情窦初开的戏,比如《小放牛》、《打猪草》等。而一些生命力不强的剧目,往往因为和政治、政策贴得太近(比如宣传计划生育的地方戏),忽略了地域文化,忽略了戏剧基本的创作规律。我们应该相信,好的地方戏,一定能流传下去。
别让“乡愁”,变成“乡痛”
记者:既然地方戏曲的萎缩不可避免,那如何才能把这传统文化保存下去呢?
刘玉堂:前些年我到沂蒙山区旅游,在好几个景点我都发现了同样的场景:用石(铺成一条路,用碌碡垒起一堵墙,或用碾盘铺就一个小广场。看到这些,我心里就泛起一种亲切与沧桑感。上世纪80年代,这些东西在农村还遍地可见,人们都还在用着,这才多久,村民们就不用它们了。但总归还能让我们看得到,铺路或者垒墙,或许也是一种保存或纪念的方式吧!
地方戏的出路,也许和这些石(、碌碡的情况差不多。有一次到微山湖采风,当地文化馆给我们准备了几个节目,有人自拉自唱小曲儿,我听着耳熟,一问才知道人家表演的是柳琴。原来,滕州市柳琴剧团解散后,一个业务骨干就留在了文化馆,有个什么事,就叫他们去演出。而这些极具当地特色的小曲儿,也许最能受到旅游者的欢迎。地方文化的核心是差异,是与其他地区文化不同的部分。而最能代表或反映地方文化的就是地方戏。如同吕剧较之于京剧,较之于越剧、豫剧、川剧、黄梅戏等有明显的不同一样。
地方戏还是构成“乡愁”的重要元素之一。什么是“乡愁”?乡愁是一棵老树,一间老屋,一出家乡戏,或是一脉青山,一泓碧水……是世代相传的共同记忆。当然,乡愁还是家国情怀,是文脉延续,是精神归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根脉、灵魂和风韵,每个地方的人也都有着独特的乡愁记忆。现今在一些地方,却被“跑偏”的城镇化列车碾得支离破碎,曾经的美丽“乡愁”变成了令人难以释怀的“乡痛”。
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40604/12952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