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粽叶飘香。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开始,南方的人们在这一天赛龙舟、饮雄黄、插菖蒲,北方人登高望远、包粽子、采艾蒿,千百年来,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就这样流传下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似乎这些极具温情的端午风俗也渐行渐远了。在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采访到了不同年龄段的市民代表,聊聊他们各自眼中的端午节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粽子。我们更希望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假日,更是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记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和合承德网记者刘春雨 袁雪梅 谢民心 程雪菲
包粽子 包的是对儿女归家的期盼
被采访人:李秋芬 年龄:70岁
距离端午还有几天,70岁的李秋芬就开始早早地包好了粽子,等着端午节的时候,儿女们放假回来能够一进门就吃上香喷喷的粽子。
粽子,这个如今快要被年轻一代忽视了的食物,在李秋芬眼里,却是一年中紧排在饺子、月饼之后最重要的食物。因为,这之中包含着传统风俗的沿袭,还有对儿女归家的期盼。
李秋芬对端午节的看重,来自于小时候。在滦平窑上村,那个时候,家家都不富裕,春节、中秋、端午,这是农村人最看重的一年中三大节日,因此,饺子、月饼和粽子也就成了孩子们最盼望的三种食物。因为是大节日,农历四月底,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包粽子的大黄米、黏高粱米、粽子叶,条件好的家庭,会准备些江米。那种架势,绝不亚于为过年做的准备。不到端午节,粽子已经包好了,粽叶的香味和米香混合在一起,孩子们就像过年一样高兴。孩子们的身上,都挂着老人们精心为这个节日准备的荷包,花花绿绿的荷包晃荡在孩子们身上,把那个年代的贫瘠都冲散了。
与别家相比,李秋芬家还有些“奢侈”,因为家中有一棵大枣树,所以,她家的每一个粽子里,都藏着几颗红枣,一家七口人没有菜,却也吃得高高兴兴。李秋芬还记得有一年,和母亲学包粽子。没想到,看似简单的包粽子却是个技术活,不得要领的李秋芬把粽子包得不紧实,粽子煮出来后,成了黏粥,那个年代,粮食还金贵得很,可是母亲并没有训斥她。“慢慢来,明年再学,总会学会的。”在母亲看来,传统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的。
多年过去了。李秋芬有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两个孩子也都结婚生子,都在外地工作,只有假期的时候才会回来。因此,端午节也就成了李秋芬等待孩子们回来的日子,粽子,不仅仅是端午节的时令食物,而包含了她对孩子深深的思念。“现在生活好了,各种好吃的东西也多了,市场上也卖各种各样的粽子,可我还是喜欢自己包,包的是个节味儿,也是个念想。”
农村大妈担心手艺无人继承
被采访人:李素萍 年龄:63岁
泡江米、折粽叶、扎马莲,煮一锅清香四溢、软糯滑腻、口味独特的粽子,是端午节大多数人家的风俗传统。5月29日,记者在平泉县黄土梁子镇双河村有幸目睹了村民李大妈秀她的包粽子手艺。李大妈说,她对粽子独有一种情愫,可惜,现在生活好了,年轻人不会也不愿意包粽子了,担心她的手艺无人继承。
李大妈告诉记者,村里人包的粽子大多是江米红枣粽子,也有用大黄米包的,也有人把两种米掺合起来一起包。“包粽子用的粽子叶,一般都是芦苇叶,以前都是老人们自己去采摘,如今村子周边没有从前那种郁郁葱葱的芦苇塘了,只好去附近的集市上买。好的粽子叶包出的粽子有一种粽叶的香味,煮完粽子之后,水是淡黄色的”。
接下来就是泡江米或者大黄米、泡粽子叶、马莲、大枣。泡米时把米用清水淘几遍后,放入盆中,用水泡三四天,水要一次放足,浸泡的过程中,不要搅动、不要换水也不要加米。
说话间,李大妈顺手取了四片粽子叶,顺向叶宽三分之一处重叠平放在手心上,随即旋转粽叶,在靠叶根的一处折成漏斗圆锥形,在漏斗中舀入泡好的米,放入一半米时,又放入两个大红枣,再把米填满,然后,淋上点水把米压实。接着将粽叶的尖端折回盖住锥形里的米。用马莲环绕粽子数圈打结,将粽子紧紧扎住。一个饱满圆润四角玲珑的粽子包好了。
李大妈说,早的时候,几乎家家都很穷,可是到了端午节,家家还会包点粽子,在粽子锅里煮点鸡蛋,弄几个比平时略好的菜,一家人坐在一起,日子虽然过得艰难,但是也觉得开开心心的。可是现在生活好了,本来有着丰富内涵的粽子,已经成为人们并不稀罕的东西,许多年轻人不会也不愿意再去包粽子了,“我这手艺恐怕没人学喽!”
记者看得出,在李大妈的眼里,粽子是习俗的化身,是亲情的寄托,是难舍的情缘。
妈妈包粽子成了一种记忆
我从来没吃过粽子
被采访人:李莹 年龄:21岁
妈妈包粽子成了一种记忆
在山东大学读大三的隆化姑娘李莹,提前10天就订好了端午小长假去青岛的车票。5月30日上午,在出发之前,李莹在自己的微信圈PO上了自己的出行装备:一个40L的哥伦比亚登山包,一本厚厚的旅行攻略。照片里,戴着大大的太阳镜的她还比划了一个V字,纤细的手腕上系着一根五彩绳。
对于酷爱旅游的90后姑娘李莹来说,每一个小长假就意味着一次远行。上大学以来,几乎每个小长假,李莹都一直和几个要好的大学同学“在路上”。去年清明,她在丽江;中秋,她去了凤凰,在妈妈的叮嘱下,她在凤凰买了一块鲜肉月饼;今年端午,她准备去青岛。端午节之前的一周,李莹在学校食堂花了8毛钱买了一只粽子。宿舍的姐妹们也会互相送上一根五彩绳,祝福平安。“进入大学以后,离家远了,吃个粽子就是过节了。”李莹说。
微信里,李莹回忆起了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景。妈妈从市场买来干净的粽叶洗刷干净,泡上一盆大黄米,把粽叶折起,塞上红枣,倒进泡好的米,粽子在妈妈灵巧的手中打着滚儿,用马莲扎好,眨眼间一个粽子就包得了。每年过端午的时候,李莹都会在一旁看妈妈包粽子,长大了,那就是记忆中家的味道。
被采访人:李晨龙 年龄:26岁
我从来没吃过粽子
谈到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80后李晨龙显得有些茫然,他对端午节没有什么概念。对他来说,端午节也不算什么重大节日,在他心中的分量还不及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西方节日。
“对端午节还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就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屈原,在这个节日里要登高爬山、赛龙舟、插艾蒿、吃粽子。小的时候看见过我奶奶包粽子,奶奶身体不好了以后,家里人就买现成的了。”李晨龙说。
也不怪李晨龙对端午节不“感冒”,因为他从小到大就没吃过粽子。“我知道粽子是用江米做的,里面放大枣,扒开以后黏黏的,但是我不吃,我不喜欢吃黏的东西。”
李晨龙8岁就被父母送去外地上学,儿时同家里人过端午节的影像,模糊得使他根本回忆不起来。“那会儿太小了,记不清家里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在外地上学的时候,每到端午节,学校老师会给我们每个同学发一个粽子,但我从来不吃,都分给同学吃了。”
李晨龙从不关心每年的端午是哪天,只有看到大街上和超市里堆放了各式各样的粽子时,他才知道这是要过端午了。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虽然我自己不爱吃粽子,但我还是希望人们将这种传统民俗延续下去。我不愿看到我们的儿子辈、孙子辈到时候都不知道什么是粽子。”李晨龙说。
http://www.hehechengde.cn/portal.php?mod=view&aid=7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