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臧克家笔下济南好风光

发布时间:2014-06-13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jpg\'

  □人间

  臧克家最广为人知的诗,是为鲁迅先生去世十三周年写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然而我更喜欢那首写于1932年的《老马》,那时候臧克家才27岁,然而诗思的沉重和深刻,却行行见血——“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每次读这首《老马》,我内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深沉的悲怆,诗中的这匹老马就像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这广袤的大地上,有那么多历经悲苦风霜的人民。

  其实写这首诗的时候臧克家还是个大学生,1930年至1934年,他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学习。被后人传为佳话的是,考大学时臧克家的数学是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理说,这样的答卷铁定无法被录取。不过,他却幸运地碰上了一位独具慧眼的主考人——当时的国文系主任闻一多。闻一多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潜在的才气,打破常规,一锤定音破格录取了他。1933年和1934年,大学生臧克家先后出版了诗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从此蜚声诗坛。

  臧克家是山东诸城人,到青岛读大学之前,1923年夏天,他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在济南学习了三年。此外,他还曾多次到过济南,并创作了《济南三日记》、《济南漫忆》等文章回忆在济南的时光。

  进入第一师范的头一年,先是住在北园,在《济南漫忆》中,臧克家这样动情地描写了“绿树清流,稻田藕花,一片乡村风光”,“稻田一方方,秋风送爽,黄穗摇金;荷花池中,泼剌鱼跃,这些入画景色,使我悦目赏心。晚饭之后,夕阳灿然,三二同学(如李广田、邓广铭等)布袜土鞋,悠然散步于村外……”

  第二年暑假后,臧克家搬到了第一师范的校本部——泺源书院,“当时的校长是王祝晨先生,他思想进步,办学开明,所聘教师,大都来自北大、清华。他学习蔡元培办学精神,兼容并包。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学校里革命活动、文艺思潮都很高涨。我们有个书报介绍社,订购京沪出版的大批进步书刊供同学们选购。在旧军阀张宗昌武力镇压、强迫‘读经’的情况下,这些书刊就是点燃革命思想的火种。”

  在黑暗的社会里、高压的政治下,心中怨愤难言,臧克家于是常在晚饭后,和几位知心好友,“站在鹊华桥上眺望,然后去大明湖上荡舟”,“荷叶田田,红花朵朵。小舟冲开去,到铁公祠下停泊。时间越久,游人越少。最后,天上明月与人间孤舟共徘徊了,环境幽静,好似宇宙之间只有我们这几个人了……”不仅如此,臧克家还曾到江家池街“一个大馆子”去吃黄河鲤鱼,“味道极其鲜美,肉嫩,汤也好”。

  无论美景还是美味,都深深印入了臧克家的内心,诗人的心总是如此敏感,那丝丝缕缕的生活细节,和对时代、社会、民族的深厚沉思,都交融在了一起,织出了一番意味浓郁的风景。
时光如此匆匆,总能改变很多东西,臧克家笔下的北园风光,早已不再,唯有大明湖的游船还在夜夜穿行。不变的还有臧克家“农民诗人”的精神本色。2004年2月,我到北京采访一个电影的发布会,结果听到臧克家去世的消息,于是匆匆买了花圈,打车就去吊唁,家里人来人往,前来吊唁的人很多,臧克家的长子,一直在济南工作和生活的臧乐源听说老家来了记者,就和我细细聊起了臧老人生的最后岁月和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我印象最深的是,臧乐源说2002年,97岁的臧克家还说过自己“浩然之气不衰”,世纪诗翁的气度,令人难忘。倏忽之间,臧老去世竟已十年!

http://news.e23.cn/content/2014-06-13/2014061300100_2.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