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以世界视野推进鲁迅研究

发布时间:2014-06-18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核心提示】鲁迅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新时期以来,世界性的文化比较研究在鲁迅研究中占有突出位置。

  鲁迅是永远说不尽的话题。作为诞生于中国的文化高峰,鲁迅在世界上也具有不同凡响的价值和意义。

  6月14—15日,“世界视野中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在全球视野观照下,鲁迅的时代价值与世界价值,再次被深度关注。

  时代仍然需要鲁迅

  鲁迅思想是否还适应我们的时代?要不要颠覆鲁迅、否定鲁迅?在鲁迅离开70多年后的今天,是否还需要重读鲁迅?

  “那种认为鲁迅和‘五四’一代人的偏激造成了中国文化‘断裂’的观点是肤浅的,这种指责也缺少历史感。”山东大学教授温儒敏曾撰文表示,鲁迅早年对现代“文明病”的感悟,以及对科技发展与人性关系的思索,仍然警醒着我们。今天,少受现代“文明病”困扰,需要重读鲁迅旧作,珍惜鲁迅以及百年来中国变革中成就的思想遗产,不受浮躁风气的左右,扎扎实实前行。

  “鲁迅的意义在于以自己对于中国历史整体性的深刻思索,回答了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应该怎样对待世界、怎样对待自己的民族、怎样对待自己的问题。”在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福贵看来,鲁迅生活与创作的时代是中国文化深层变革的时期,今天中国社会的转型与那个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当年鲁迅所关注的问题仍然为当下人们所反复探讨,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下,鲁迅的批判精神就呈现出超越时代、极具针对性的价值。张福贵说,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我们最需要怎样的鲁迅研究,值得认真思考并作出选择。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德发认为,鲁迅思想中对现代社会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其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批判精神,并通过文学革命实践形成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当代学人需从中汲取养分。

  鲁迅的价值是全方位的。如何看待鲁迅,是观察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窗口。

  是显学,更是学术高原

  鲁迅研究一直是现代文化研究的重镇。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表示,鲁迅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下鲁迅研究正从多个维度向更深领域挺进。

  “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鲁迅研究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经过多年来的学术积累,更成为当代中国的学术高原。”张福贵表示,从1913年到2012年,中国各类报刊公开发表鲁迅研究的文章有3万多篇,出版相关研究著作1700多部,研究精深而系统,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何一位作家研究所不能比拟的。

  以鲁迅杂文的文学属性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梦阳提出,散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股分流,一是“评他”,即鲁迅所说的社会批评,延伸为杂文;二是“述己”,侧重叙说自己的人生体验;三是“诗化”,形成散文诗。鲁迅在散文的三股分流中都起到了开创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许祖华提出,《孔乙己》、《白光》等小说,凸显了鲁迅创作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喜剧的形式写悲剧,尤其是人物的精神悲剧方面。鲁迅对科举不第人物的书写既有明显的传统特质,又有强劲的创造性,两方面的出色结合凸显了鲁迅小说的民族性和现代性特色。

  鲁迅是一个世界性话题

  鲁迅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新时期以来,世界性的文化比较研究在鲁迅研究中占有突出位置。

  记者了解到,以上世纪40年代竹内好的《鲁迅》为起点,日本已形成悠久的鲁迅学史。会上,日本学者小川利康、代田智明分别以“周氏兄弟的散文诗”、“鲁迅杂文的稳健性、中庸性及其思想态度”为题,介绍了日本鲁迅研究情况。

  韩国的鲁迅研究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硕的成果,且研究颇有深度。早在1920年,韩国学者梁白华就把鲁迅和他的作品《狂人日记》介绍到韩国,94年后的今天,韩国的鲁迅学学科已经相当成熟,且达到一定规模。欧美汉学界也始终把鲁迅及其作品作为重要研究对象。

  从世界文学的视角研究鲁迅将成为鲁迅研究的一个新突破点。

  “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人物带有一种普遍性的精神特征,和哈姆雷特、堂·吉诃德等世界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一样,同属于精神典型,反映了人们在精神幻觉和物质实境之间的种种状态。”张梦阳认为,考察某种文体的属性与特征,不能仅限于一个国度或民族的狭隘范围,而应该做一次人类学的回归,在不同国度的文学比较中探寻文体发生与演变的共性和差异。应当从世界文学的层面来把握鲁迅研究,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解决学术疑难。

  考察国外学者的鲁迅研究可为国内学者提供启迪和借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谭桂林表示,日本学者伊藤虎丸的鲁迅研究是站在他自己的时代、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的,有比较深入的探索和总结,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成果对于当下的鲁迅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鲁迅研究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海内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与会。

http://www.csstoday.net/xueshuzixun/guoneixinwen/90095.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