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得时时探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总得有一点信心……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1932年胡适先生的一篇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在如今的年代仍熠熠生辉,每逢毕业季都会被拿来重温。青春的纪念册,毕业的寄语,是毕业季里美好的离别礼物。对于毕业赠言,我们所推崇和赞赏的,不是为心头一时激动而泛起的涟漪,而是在多少年后的人生回忆里,仍能于感慨中汲取力量的那些浸到心坎儿里的同学和往事。
当年毕业寄语未流行
1958年大学毕业的于立冬说,他们那个时候,不流行毕业赠言与寄语,电话也没有普及。同学们亲自动手包饺子聚聚餐,然后留个集体合影就算庆祝毕业了。因为当时国家包分配,大学一毕业,大家就各奔东西了,但只要一稳定下来,他们就会积极地和老同学取得联系,并经常见面交流感情。
于立冬今年80岁了,是晋源区义井街办一巷社区居民,1958年从太原工学院化工系无机物工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化工研究所工作。于立冬说:“当时化工系有两个班50多位同学,虽然每个班都有各自的班长,但所有的同学都在一起上课,所以,毕业的时候,我们是一块聚会的,我们一直都是一个大集体。”
因为经常走动,于立冬和不少同学保持着亲密的感情。“在太原的同学们每年春节都会聚聚,以前一年之内每家轮着办聚会。后来,就每年聚一次。再后来,因为年龄大的缘故,走动的就少了。”于立冬说,“毕业40年的时候,也就是1998年9月20日,我们在太原举行了四十年大聚会,但因为各种原因,只有十多位同学参加了聚会。对于没有参加聚会的同学们,我们都给他们寄了一份毕业聚会公开信,一则表达了我们聚会的喜悦心情,再则为11位英年早逝的同学哀悼,并祝福所有同学晚年生活幸福、身体健康。”
于立冬感慨,如今他的同学有一半已经不在世了,但一回想起毕业聚会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同学情谊却非常深厚。
黑白一寸照从此各天涯
家住尖草坪区兴华东社区的刘焱洪1978年高中毕业。他回忆,那时的毕业寄语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一寸黑白照片上。大家互赠照片以表离别之情,之后就各奔东西。偶尔翻出老照片,看看背后那排文字感叹时光飞逝。
刘焱洪一直记得他从锦州市第一中学毕业的情景。毕业前班上离别的氛围很浓,同学们互赠照片,大多是黑白一寸照。那个年代,锦州有照相机的家庭非常少,只能去照相馆,“一年到头难得拍一次照片,男同学一般会去理发,女同学会换上漂亮衣裳。”刘焱洪说,所以那时的照相馆,一到毕业季,生意就特别好。刘焱洪也跑到照相馆专门照了一张一寸照。不过刘焱洪也不是跟每个同学都交换了照片,他说:“那时冲印照片也挺贵,要是全班每个同学都送,钱就不够用了,一般就赠给几个要好的同学,照片后面写勉励的话。”而且,交换的照片背后除了有勉励的话,还会留下地址,以便书信联系。
如今,36年过去了,依靠当时留下的地址,大家都还有书信联系,离得近的同学还会时不时地聚在一起。刘焱洪说:“后来大家聚会时,那些照片里的少男少女,大多数变得认不出了,但容颜虽然随着岁月改变,友谊却日久弥厚。”
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作共勉
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家住万柏林区永乐苑社区的陈斌说起当年他们上学那会的事情来滔滔不绝。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临毕业时共同唱的那支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1984年,陈斌在大学毕业最后一次聚会上,同学们一起高声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时我们班只有20多个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留在太原的并不多。那时的歌曲不像现在那么多,适合当时情形的歌只有这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也是最能表达我们情感和愿望的歌。”陈斌说,当时同学们就约定,毕业10年之内一定要重聚,大家都要汇报自己的工作成绩,看能不能和歌里唱的一样,为祖国建设做了贡献。可繁忙的工作,遥远的距离,再加上很多个人因素,所有人都来的聚会一次都没有举办成。
2005年,陈斌因病请了长假,当时医生建议他多到外面走动走动,有助于身体恢复,他便起了重聚同学的念头。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终于联系到了所有的同学,在当年国庆节成功举办了21年同学会。“大家在聚会时都是感慨万分,这21年让当初的青春少年都变成了为生活打拼的中年人,可我们的激情还在,尤其是当我们再次唱起那首歌时,仿佛又回到了20年前。”陈斌说。
好朋友的忠告改变了自己
“从小学到大学,我收到的毕业赠言多得数不清,但我至今记得我初中同学李胜给我的毕业赠言,让我改掉了一个很大的毛病。”说到同学的毕业赠言,家住万柏林区和泽苑社区的王晓磊这样对记者说。
1994年,王晓磊升入初中后,便和同班的李胜等多位同学成了好朋友。他们经常聚到一起打球,有时甚至一起逃课出去玩游戏,尽管会被老师抓住,但他们的友情愈加深厚。“初中毕业时,我选择去一所中专上学,李胜则选择了就读本校高中部,离别的伤感让我们两个人非常难受。”王晓磊说,直到毕业分手前,李胜才把毕业纪念册还给他,并告诉他回家以后再看。当时毕业流行写毕业纪念册,请自己要好的朋友和同学将祝福或其他的话语写在上面,作为纪念。当时李胜特别要求王晓磊最后再把毕业纪念册给他。回到家后,王晓磊仔细看了李胜的毕业赠言,上面写着:“你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哪怕你是对的,这很不好,对你的未来没有好处,一定要改正。”王晓磊表示,这些话他到现在仍然记得,因为这就是他的缺点,但李胜是第一个让他改正的人。“从那以后,我努力改变这些,这毕竟是一位好朋友的忠告,而我也改掉了这个毛病。”王晓磊说。
从赠言里学习做人的道理
对于80后的人来说,毕业赠言饱含友情,充满温馨。家住迎泽区桃园路二社区省水利厅宿舍院的杨慧清今年31岁,她现在还保存着初中毕业时大家互留的毕业寄语簿。杨慧清说,现在偶尔翻起来看一看,觉得非常开心。
杨慧清在老家临汾读的初中,面临毕业时,她得知自己将要和父母一起举家搬迁到太原,在太原上高中。那时,班里流行互留毕业寄语和联系方式。为了能够让每一位同学给自己写寄语,杨慧清专门买了两个留言本。毕业前,杨慧清让班上的同学挨个写下寄语。“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我们班上一共有56人,每个人都写了几句话。”
杨慧清说,他们同学的留言里饱含浓浓的友情:“我们永远是朋友。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以后常联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坚信,我们终究还是会相聚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古诗《送别》是被大家引用最多的赠言。“我觉得我们那个时候写赠言非常认真,还能从别人的赠言中学到不少东西。”杨慧清说,从别人的赠言里可以了解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方法,自己写赠言时还能锻炼概括能力和洞察力。
要说的话都在酒里
家住尖草坪区新城南社区的刘旭,200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他至今也想不起来谁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也没有留下一个字的文字寄语,他只记得大学毕业时,大家吃了一顿散伙饭,喝酒、喝酒、喝酒,毕业的寄语全都在酒里。
刘旭不知道2004年的夏天他喝了多少酒,从寝室喝到学生会,从班级喝到年级。毕业前最后的一个月,他几乎处于半梦半醒状态,嘴里总是散发着酒气。虽然他不记得同学跟他说了什么,但他知道大家都在哭,喝多了边哭边絮叨着什么。他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四年来好多话说不完,有些话不想说,借着酒劲就全说出来了,至于听清了多少那就要看喝了多少酒了。”不过让刘旭记忆最深的就是班长醉酒后的一段感慨,有名有姓的骂了人,发泄出了堆积在心中四年的不满,有几个被骂的同学还跟班长打了起来。可打完了闹完了,班长只说了一句话就踏上里回东北老家的归程。刘旭至今记着班长那句话:“我们一个坑里待了四年,不管怎么闹矛盾但都是兄弟,出了校门想再打一架都不能了,珍重。”
从同学录到微信群
“不管未来有多长久,请记住成长的路上有你有我;不管经历多少个春夏秋冬,请铭记共度的青春年华。亲爱的朋友,愿你绽放最绚丽的笑容,给明天画出最美丽的梦。”又是一年毕业季,家住杏花岭区胜利东街社区的宋文红,翻看着前两年的大学毕业照,回忆起毕业前班长哽咽地念着毕业致辞。
不知道是同学录过时了,还是科技变得发达了,温馨寄语跃然纸上的时代渐行渐远。据宋文红介绍,毕业互赠临别寄语在她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了,小学、初中、高中,只是每个阶段大家抒写的寄语都有不一样的期盼。小学毕业,稚嫩的同学们彼此天马行空地幻想着未来,祝福语中更多的是:“祝你梦想成真,早日当上科学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初中毕业,情窦初开,临别的赠言里含蓄地夹杂着一丝不舍和留恋,“你笑起来真好看,要每天微笑哦!勿忘我!”“everyday!记得想我。”高中毕业,因为不成熟的爱情伤痕累累,留言本上只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心疼地嘱咐:“丫头,你应该有更好的未来。难过的时候,试着张开双臂拥抱阳光,拥抱自己,姐们永远伴你左右。”等到大学毕业,更多的是彻夜狂欢,合影留念。
“毕业两年了,前不久,有位大学同学在微信上建了个群,通过邀请终于聚齐了全班同学。我们在群里聊得热火朝天,从大一入校聊到大四毕业,有好多人都已经结婚生了宝宝,准备改天聚一聚。”宋文红说。
http://news.daynews.com.cn/sxxww/xwpd/shxw/39317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