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远航近照
□阅读者 罗远航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学生
□记者 赵国陆
罗远航是95后的大学生,现在就读于山东大学软件学院,标准的“工科男”,却对读书情有独钟。谁说现在的年轻人不读书?本期我们说说他的阅读经历,希望对一些家长和孩子有所启发。
从小被父亲“逼”着读书
小时候,罗远航对书籍就有一种神秘感。“那是因为我的父亲。他在一家私营企业做高管,每次晚饭后,父亲总是拿着一本书在书房看。那时,我对读书很好奇。”
受父亲的熏陶,罗远航开始看点简单的读物,后来父亲给他买了文学名著的儿童读本,他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其实,小时候我也贪玩,也喜欢玩玩具、看电视,特别喜欢去亲戚家,因为亲戚们晚饭后总会看电视,我也能看点动画片。”
罗远航说:“小时候的我根本不懂读书是为了什么,只是父亲让我读,有时总是心不在焉,也坐不住。在父亲的‘逼迫’下,我一直坚持读书,慢慢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装文艺”的工科男
在大学里,罗远航选择了理工科,因为读书这件事,被同学们说成是“装文艺”。在同学们眼里,书无非就是课本或是专业书。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大家普遍认为以后的工作无非就是编程、敲代码,读课外书没什么用。
因为平时读书的事,罗远航没少被同学“鄙视”过。他说:“跟同学一起坐公交车外出时,他们会先翻一下我的书包,看看我又带了什么课外书,往往逃不了被调侃一番。
罗远航坦言,他不愿被同学视为另类,但是出于对书的喜爱和从小养成的习惯,他始终放不下读书。刚刚接触编程时,头脑一片空白,学习编程自然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但是后来我就想到朱熹曾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编程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把一些晦涩的概念变成曾经读过的哲学思想,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参加微软创新大赛时也读书
在今年的“微软创新杯”全球创新大赛中,罗远航所在的团队获得了山东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在比赛的过程中,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白天还要对着电脑编程,在这样高强度的比赛中,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过打退堂鼓,但是在这段‘最黑暗’的日子中,依旧是书在陪伴着我。记得那时,我看的书是《追风筝的人》,累的时候拿出书来读一读,会不自觉地在心里默念书中的“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为你,千千万万遍)”。紧张的时候,用书来调剂心情效果很好。
今年初,罗远航还加入了一个关注农村单亲中学生的公益团队“零钱公社”。谈起做公益,罗远航深有感触:“在接触那些被资助对象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幸福,有书读,而且有机会读到好书,所以,我更加珍惜现在的条件,我会把读书的好习惯坚持下去,去影响更多的人。总之,现在对于我来说,读书已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它已成为一种调剂生活、调节心情的方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想来,我最应该感谢的应该是父亲,是他引导我爱上了书。”
http://shrb.qlwb.com.cn/shrb/content/20140630/ArticelA19002JQ.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