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自然主义与人文学科高端论坛在浙大召开

发布时间:2014-07-03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2014年6月21-22日,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浙江大学哲学系和杭州佛学院承办的“浙大东方论坛”学术会议——“新自然主义与人文学科高端论坛”在杭州举行。本次会议的独特之处在于展开了以神经科学、演化论、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为主要学科支持的“新自然主义”与人文学科(主要是传统哲学)的对话。会议组织者特别邀请了“强自然主义者”、“反自然主义者”和“交叉研究者”(左、右、中)三种立场的9位代表性人物进行思想交锋,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的众多学者参与了激烈的争论。

  会议在包利民教授“我们今天见证历史”的开场白中拉开序幕。“强自然主义者”代表包爱民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首先作了《自杀和生命的意义——来自脑科学研究的解读》的发言,提示人文学者注意新科学将有助于解决人文学科的问题;“反自然主义者”的代表张学新教授(复旦大学心理系)则用《回声论证:为什么科学永远无法解释意识》论证神经科学并不能真正解释感受质,从而就不能理解意识的本质;采取“中道”立场的研究者代表周昌乐教授(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科学技术系)特别指出了科学的限度。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叶峰教授作了“一个自然主义者的道德、价值观”的发言,而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祥龙则以“自然主义、意识流和佛家伦理――从叶锋教授的文章谈起”对此提出了激烈的批评;浙江大学哲学系的杨大春教授则讨论了现象学与自然主义的复杂关系。

  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徐英瑾教授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性可以从“随附性”概念入手得到解释;浙江大学经济系教授叶航则对休谟的哲学展开了新的探讨;浙江大学哲学系的徐向东教授系统地阐述了他对演化论伦理学的新分析。他们的发言都别开生面,具有新意,屡屡引发激烈的争论。

  在20世纪60以来,哲学中出现了强势的新自然主义思潮。由于在各种生物学和人学的科学中实现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技术突破,新自然主义对人文科学形成了直接挑战。技术的这次先行,将反逼对“人之为人”“人文科学何为”的哲学的思考。

http://www.cssn.cn/hy/hy_zyhy/201407/t20140703_1239282.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