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是展示科研成果、发布与传播学术信息的重要园地,担负着推进科学研究、繁荣学术事业的使命。因此,其刊载的研究成果,首先需要具备原创性或创新性。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和创新性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观点、材料、方法。若一篇学术文章,既有新观点,又发掘了新材料,采用了新的分析方法,且三者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被有机地捏合为一个整体,自然是难得的佳作。但这样的学术精品,可遇而不可求。通常情况下,一篇学术文章,就其观点、材料、方法三者而言,能占其二甚至其一,就算有刊用价值了。问题在于,学术期刊取舍稿件的决定权掌握在谁的手中?

同行评议,是西方学术期刊界普遍采行的方法和规则。规范、严格的同行评议,对于学术期刊的内在质量和学术声誉,无疑是重要的制度保障。因此,是否采行同行评议制度,被视为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标准。在率先实行同行评议制度的西方学术期刊界,同行评议制度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学术生态环境。一方面,在学术研究领域,学科日益细分,术业有专攻,学术研究更加专门化;另一方面,与之相应,在学术期刊界,普遍采用专业性办刊模式,这无疑也便利于同行评议制度的推行。
就国内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状况来看,实行同行评议制度是必然趋势。首先,它是一种为国际学术期刊界的充分实践所证明的、客观公正的审稿制度;其次,它把学术成果的评价权赋予学术研究的专家,符合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再次,它是提升学术期刊学术品质的不二法门。基于这些因素,以及学术名刊、大刊走向国际学术界的内在冲动,目前已有不少期刊实行同行评议制度。
国内同行评议制度的引入和实施,尚处于不断摸索和适应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受制于一家一户“耕作”的传统经营方式,国内大多编辑单位只编辑出版一两本学术期刊,难以搭建适宜自身需要的同行评议体系。二是不同于国际学术期刊专业性办刊的模式,国内学术期刊界的办刊状况是“专综交织”,在高等院校和地方社科院、社科联,综合性办刊模式往往更胜一筹。综合性办刊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一本期刊就像一个拼盘,容纳诸多学科,因此难脱“全而散”的诟病。在传统经营方式下,综合性期刊实行同行评议制度面临的最大体制性障碍,就是一方面学科口径“全而散”,另一方面还要构建基于学科细分、专业细分甚至专题细分的分门别类的专家库,而且还要定期予以更新。三是形式大于内容。同行评议制度是一套严格的制度和程序规范,比如一定规模的稳定且高质量的专家库、保密原则、回避制度、匿名审稿、独立评议,等等,共同组成同行评议得以进行的基本框架。但在国内学术期刊界,除极少数期刊外,或者把实行同行评议视作一种时髦的外衣,主动披上;或者受制于形势的推动,被动因循,因而重形式轻内容,虽然建立起一套同行评议的规范,却不能一以贯之地严格执行,多半是把它作为应付某些行业评估的挡箭牌。如此,中文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制度大多流于形式,就不难理解了。
近年来期刊数字化迅猛发展,学术期刊界基于数字化所提供的技术条件走出了集约经营与协同创新的新路,这无疑为突破上述困局,实行不同于既往的同行评议制度,进而提升学术期刊的内在品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契机。
首先,可以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专家库的联网共享,形成一体性的海量共享专家库,彻底解决困扰单个学术期刊的、专家库库源不足的难题。待共享专家库的运行进入平稳期之后,甚至可以考虑引入海外专家。近两年来,“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协同创新探索应当引起业界甚至主管部门的注意。从“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发展势头看,它已经具备了在实现专家库的联网共享方面有所突破的潜质。借助“知网”的数字平台,它正在尝试建立原发刊间的统一的审稿平台,而这一平台包含共享专家库功能。
其次,可以利用统一的网络平台,在实现专家库规模化、集约化的基础上,对海量共享专家库进行专业甚至专题细分,以适应学术研究更加专门化的客观要求。
再次,可以借助统一的网络平台,采用一定的行业组织结构形式,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监督同行评议机制的运行。既往的同行评议制度,在个刊的执行过程中,多多少少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不能起到其应有的公平公正地选取优质稿件、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初衷。就此而言,第三方监督机制的设立,对于同行评议机制的有序运行意义重大。而在数字化时代,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制,以之约束个刊执行同行评议制度时的随意性,监督个刊对于同行评议机制的执行过程,不仅有必要,也已具备充分的技术条件。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