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克利(左)和冯克力 杨明 摄
冯克利,《邓小平时代》的翻译;冯克力,《老照片》的主编。两位以文字为生,以思想立命的冯先生,不仅同住济南,还是多年就熟识的朋友。他们坐在一起对谈,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7月27日,由济南时报和品聚书吧联合举办的“喜相冯——冯克力和冯克利面对面”活动在品聚书吧举行。两位冯先生从“老照片”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及个体精神的追求等方面进行了精彩对谈。
□本报记者 钱欢青
解读老照片拾取遗失的记忆
在为冯克力所著《当历史可以观看》一书所写的序言《褴褛的记忆》中,陈丹青写了这样一段话:“二十年来,它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这是一份持续遗失而遭贬值的记忆,《老照片》使之不断扩展、传递,默默增值,有如人找回了家族的遗物。它因此超越了摄影,如它征集的文字,超越文章,是人在目睹照片之际的喃喃自语,是当一切皆尽销陨,濒于失忆,于是有迟到的告白。”
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在27日的活动现场,冯克力介绍了自己走上《老照片》编辑之路的缘由:“我是1993年进的山东画报出版社,这是一家摄影类出版社,当时对出版社的界定比较严格。于是社里出了一本《图片中国百年史(1894—1994)》,当时从社会上征集到了6000多张历史照片,但真正被用来出书的只有其中的两三千张。编完书我们发现,大量未收入书中的老照片,反映的都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但信息含量极大,有的甚至能改变我们看待历史的态度。于是,当时我们社的总编辑汪稼明有了个创意——出版《老照片》系列,后来他跟我说让我专职做《老照片》,于是到1995年底,我就开始转职创办、编辑《老照片》。”
到目前为止,《老照片》已经出了95辑,十几年来,《老照片》作为出版界的知名品牌,已经衍生出系列出版物。2013年,冯克力的著作《当历史可以观看》出版,该书讲述了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分享了多年来征集、编辑老照片的亲历亲闻,讲述“照片遭遇之种种”,回顾老照片被抄检、被藏匿、被销毁、被涂改的历史,使我们知道怎样通过照片观看历史。
在27日的活动现场,冯克力通过一幅幅老照片,向现场听众讲述了这些照片背后的有趣历史。比如一张1912年一位年轻人剪辫前在照相馆的留影,年轻人站在镜子前,长长的辫子映现在镜子中,照片的背面,还写有这样一段话:“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相馆,计印二张,大洋八毛。”冯克力分析,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是辛亥革命后第二年的秋天,没有反清志士们断发前的铮铮誓言,也没有遗老遗少们被迫剪发时的哀哀怨怨或决意留辫的执拗,这位年轻人只是平静地记述了拍摄照片的动机和经过,但于字里行间也对从此失去那条长辫,流露了淡淡的眷恋。如果将这种普通人的情绪流露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就能解读出很多有意味的历史信息。
网络时代信息选择塑造人生
面对这张1912年一位年轻人在剪辫子前拍摄的照片,冯克利的解读也十分深刻、独到,他说:“人不仅是理性动物、政治动物,还是一种习惯的动物,习惯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尊重习惯就是尊重人的权利。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往往过于极端,不但有政治革命,还要社会革命,而社会革命的伤害面是很大的,它会割裂我们祖祖辈辈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细节。辛亥革命后很多革命军会拿着剪刀在街上走,看到留辫子的人就会强迫他剪掉。”
冯克利是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内公认一流水准的翻译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学术思想的传播有突破性的杰出贡献,在公共思想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代表作有译著《民主新论》、《乌合之众》、《立宪经济学》、《邓小平时代》等。他的政治思想笔记《尤利西斯的自缚》,更是表达了智者的思索。
有意思的是,这位出色的翻译家,还是一位西方古典音乐的发烧友,早在1993年,冯克利就经常到济南三联书店门口卖他的原版西方古典音乐唱片,“顾客不多,不过每天只要来一两个人,买上我三五张唱片,我就能保本了。”
那时冯克利还在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上班,卖唱片生意清淡,但收入比工资高,没有顾客的时候,大部分时间他就看书,“看到好书就很想给别人分享,于是歪打正着,开始干起了翻译。”多年的翻译工作,让冯克利成就斐然,而《尤利西斯的自缚》,便是他翻译间隙写下的西方政治思想笔记。其中有对韦伯、阿隆、阿克顿、勒庞、哈耶克等当代西方思想家的学术思想进行的梳理,也有作者对相关各种思想体系的讨论。读者能在管窥当代西方思想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的学术思想热点有所了解。
在27日活动现场,冯克利还表达了对网络时代精神生活的判断和建议,“网络时代,很多人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好像已经没有障碍,但其实障碍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很严重。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过程中,需要强烈的个体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信息时代,是选择塑造了你的人生。”冯克利因此建议,在我们上网前,首先要问自己“我希望从网络上得到什么”,然后要留意,网络能给你什么“没想到的东西”,然后注意建立一个搜索词汇库,通过网络扩大你的知识面和眼界。
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40730/13238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