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身体力行发掘语言学的“硬实力”

发布时间:2014-08-07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每次见到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盛玉麒,总是单肩背包的他给记者留下风尘仆仆的印象。了解盛玉麒的人便知,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者常年奔赴基层组织一系列语言生活调研项目。“语言学工作者应避免‘坐而论道’,必须面对语言动态系统,针对其现实应用的实践,开展语言学研究。”这是盛玉麒所坚守的学术宗旨。

  发掘语言的当代价值

  盛玉麒对语言学最初的兴趣来自他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思考。“20世纪哲学发展的重大转向就是语言哲学的诞生,它将语言价值的认识提升到了本体论高度,甚至给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带来革命性启示。语言被理解为人类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的映像,很多学科都向语言寻求解决自己领域问题的方案与思路。”

  正是基于这些思考,盛玉麒始终坚持从语言与现实生活所形成的互动关系中展开研究:“语言是人类思想的主要载体,通过语言分析可以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这是语言在更为广阔视野中的研究价值。”

  语言在历史考古、民族融合、地理城市演化等研究中具有重要实证价值。盛玉麒介绍说,以日本冲绳岛为例,那里原住民一直自称冲绳人而不愿称日本人。语言学家通过对他们的语言进行分析,发现其使用的语言和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方言很接近。盛玉麒提出设想,如果把温州有声语言和冲绳语言建立数据库加以比较,或许可以证明,温州人曾较早参与岛屿开发,是当地原住民的先民。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勃兴,语言文字被赋予了新的信息属性和功能价值。盛玉麒发现,在日益数字化生存的当下,这一变革尤其体现在语言领域。他将当代语言属性与价值概括为:逻辑思维的工具、认知交流的媒介、智力开发的工具、科技发展的基础、文化传承的载体、信息处理的重点、民族心理的寄托和国家主权的象征。

  “我国的语文现代化与语言信息化面临哪些研究任务?如何认识伴随信息的迅速扩张与传递而日趋严重的‘语言污染’问题?语言文明如何影响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构建……”盛玉麒关注当下现实生活,并从中捕捉语言学应用研究的前沿问题,以期最大限度发掘语言的当代功能价值。在盛玉麒看来,这个时代向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了比此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宽广的研究课题。

  社会科学研究提倡“实践第一”

  近年来,语言资源的流失已成为全球危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有超过1000种处于严重濒危或极度濒危状态。

  为保护业已濒危的大量语言资源,国家语委于2008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按照科学、统一的规划,调查收集当代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的实态、有声语料,并进行科学整理、加工和有效保存。2013年,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山东库建设工程启动,盛玉麒成为山东库工程专家组成员之一。

  谈到这项工作,盛玉麒觉得自己是在从事一项泽被后世的事业:“语言是鲜活的,靠文本与文献记载,很难保留其原生态状况。但通过现代语音技术将其记录下来,保留下包括连读音变、文白异读等细微语音特点。这不仅是宝贵的国家语言资源,其中也蕴含丰富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研究所需要的信息。”

  语言是影响文化传承、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我国大陆以简化字为规范,港澳台地区通用繁体字。简繁汉字的不同使用是否会造成两岸四地文化交流的障碍?两岸四地学者联合发起简繁汉字认知与使用情况调查。盛玉麒和他的研究团队调查发现,我国大陆虽然已有50多年没有开展繁体字教育,调查案例中60%以上的繁体字被调查对象所认知。基于此,盛玉麒结合汉字传承历史的考察,提出汉字稳态系统理论:“事实上,简繁汉字的区别并不像有些人所夸大的那样,常用部首的简繁体是稳定的。而且汉字系统中有很大一部分为传承字,两岸四地都在使用的汉字占90%左右。当然,汉字简化符合语言文字认知与书写的规律。”

  盛玉麒说,社会科学研究应防止“向后看”的“逃离现实主义”,而要提倡“向前看”、“实践第一”的科研路线,在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中,培育出国家与人民所需要的学术成果。盛玉麒对语言学的未来充满期待:语言不仅是国家资源和软实力,当它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便会形成巨大的生产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硬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

http://www.cssn.cn/zx/bwyc/201408/t20140806_1280941_1.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