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开封——山东大学古建筑寻访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开封作为八朝古都,文物遗存丰厚,其中分布于市县各处的古建筑、仿古建筑,风格鲜明,形成了开封的独特景观。山东大学古建筑寻访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唤起人们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又可调动大学生研究探索古建筑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整个社会。
7月13日,开封古建筑寻访小组在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举行启动仪式,实践团全体成员出席仪式。
队长郭畅主持了启动仪式,领队兼指导老师王彦明亲临现场。首先王老师讲话,他指出,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活跃的积极分子,充满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向往,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很有意义,可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整个社会。王老师还强调,开封古建筑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建筑群,具有很浓厚的文化积淀,在实践活动进行中既补充了专业文化课的不足,也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是个一举两得的事,值得提倡。
7月14日,开封古建筑寻访小组按照事先的计划,分成了泉城广场、山大兴隆山校区两支小分队开展今日的调查活动。
上午10时,按照各自的分工,队员们有序地开展工作,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不顾炎热的天气走上街头,给路过的各个年龄段的调查者发放了问卷,还积极与被调查者进行沟通,询问他们对于古建筑学习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收获颇丰。队员们深入与被访者进行交谈,充分了解了当下人们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想法,并且呼吁大家,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保护古建筑,传承中华文化,并且更加积极的参与各种保护活动,集成与发扬我们的文化。下午3时,各调查组收齐问卷,并于兴隆山校区会合。
团队调查问卷在土建与水利学院王彦明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完成,主要分为两部分,包括针对在校大学生对于古建筑保护的调查问卷,以及针对社会人员对于古建筑保护看法的问卷调查。两份调查问卷的调查人员相互关联,以便于从统计的结果中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不同群体对古建筑保护的见解。
7月15日,开封古建筑寻访小组按照事先的计划,分成了山大中心校区和洪家楼校区两支小分队开展今日的调查活动。
同前一天相同,上午10时,按照各自的分工,队员们有序地开展工作,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队员们在发放问卷的同时,也积极与被调查者进行沟通,许多被访者也表示,自己确实想过去保护古建筑,也能意识到古建筑对于中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可能由于自身力量过于薄弱等原因最终想法没有付诸行动。队员们也深刻感受到了保护古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并表示希望利用自己本专业知识的优势,加上自己的行动,更好地保护中国古建筑群。
下午2时,队员们在兴隆山校区集合,统计整理了包括之前通过网络方式发放的共1597份调查问卷数据。下午4时,统计工作完成。
8月20日,开封古建筑寻访小组赴开封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活动。在队长的带领下,此次工作有序的进行。
上午9时,队员们分成书店街和东苑小区两个小分队,发放问卷。此次问卷主要针对开封市民对本市古建筑的了解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一是古建筑的基本情况,二是十项单项选择题。队员们热情洋溢,面对酷热的天气,丝毫没有懈怠,调查工作进行的井然有序。在调查实践活动中,队员们给路过的各个年龄段的行人发放了问卷,还积极与被调查者进行沟通,询问他们对于古建筑学习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收获颇丰。队员们充分了解了当下人们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想法,积极呼吁大家,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保护古建筑,传承中华文化,并且更加积极的参与各种保护活动,集成与发扬我们的文化。
15时,队员们在开封住宿处聚合,对问卷进行整理汇总。今天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181份。
8月21日,开封古建筑寻访小组赴开封进行第二天的第二次问卷调查活动。在队长的带领下,此次工作依然有序的进行。
上午9时,队员们分成集英街和上河城小区两个小分队,发放问卷。同前一天相同,在调查实践活动中,队员们给路过的各个年龄段的行人发放了问卷,还积极与被调查者进行沟通,询问他们对于古建筑学习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收获颇丰。许多被访者表示,面对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自己确实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队员们也深刻感受到了保护古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并表示希望利用自己本专业知识的优势,加上自己的行动,更好地保护中国古建筑群。调查引起了市民们一阵对开封古建筑的大讨论,起到了相当高的社会影响力。
同样,15时,队员们在开封住宿处聚合,对问卷进行整理汇总。今天共共问卷200份,其中有效170份。
8月22日,上午8点30分,队员们就在王老师和队长郭畅的带领下来到来了开封铁塔。
建立于北宋皇祐元年的开封铁塔是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完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式结构形式,塔砖饰以飞天、麒麟等数十种图案,砖与砖之间如同赴凿,有沟有槽,垒砌严密合缝。通体琉璃砖砌成,每块转上都有图案,有佛像,有罗汉,有飞禽,也有走兽。900年来历经战火、水患、地震等灾害,但至今仍巍然屹立。令人叹为观止。
下午2点,队员们来到了开封东大寺。唐代已有少数回民来开封定居至宋元时期,已有大量回民定居开封,遂建成了一些清 真寺,东大寺是其中建造最早的。它曾被誉为河南省首坊,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西向东,内分三进。大门五间,朱门碧瓦,上悬“东大寺”匾额,大门屋脊顶上矗立一座“七孔仙桥”的宝瓶。二门3间有左右廊房。后为庭院,两旁为讲堂、浴室,中间为礼拜堂,殿前为月台和卷棚。大殿为硬山式,琉璃瓦。两侧有高大耳房,可同时容纳数百人举行宗教仪式。南配殿为阿訚住室,北配院是伊玛目住处和会客议事场所,队员们们在这样见到了现任伊玛目赵继刚,他向队员们讲解东大寺的历史,还有清真寺中的伊 斯 兰与中国建筑风格结合的寺中建筑。
下午16时,队员们离开清 真寺,来到位于开封东郊的河南总修院。来到总修院,队员们十分惊讶,虽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但总修院内杂草丛生,房柱吊顶都破旧失修,但却有一种莫名的整齐和恢弘,让人感叹。而今的古建筑都有大量的重建,失去的原本的风韵。总修院为中西结合的砖木及砖混结构建筑,借地形按使用功能进行平面布局,南北基本对称,清水砖墙,硬山式南方民居式马头墙建筑,灰瓦坡屋顶,木屋架,木楼板,内侧走廊,木质门窗,玻璃窗扇。整体造型庄重大方,不失为建筑佳作。院后有一座东西长28米、进深11.5米的教堂,开间18个,硬山墙,坡顶瓦屋面,中间以卷棚式长廊相连,廊宽2.6米,柱距2.5米,圆柱间连梁下有雀替装饰,椽、檩、梁均为棕红色油漆。队员们纷纷感叹这样有价值又是原始风貌的建筑实在是少见。
8月23日,上午9点,队员们在王老师和队长郭畅的带领下,来到了开封市文物公园局。
文物公园局办公室主任沈韬接待了队员们,他耐心的向队员们讲解开封古建筑的历史、保护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队员们积极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王老师也从专业角度与沈主任进行了交流。此外,沈主任也向我们提供了大量资料。
下午2点,队员们来到了山陕甘会馆。山陕甘会馆为清朝时期山西、陕西、甘肃商人在开封做生意休闲居住的一处庭院式的建筑。进入会馆,迎面是戏楼。戏楼上,木雕为镂空透雕,上下宽度达170厘米,雕刻题材有象征吉祥如意各种瓜果、花鸟、动植物、山水、人物、神兽、龙凤等,雕刻技法精湛,其景物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加之丹青彩画,更显得绚丽多彩,金碧交辉。会馆内还有垂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东西跨院等建筑,院内树木扶疏、花香莺啼,颇有意境。会馆布局严谨,建造考究,装饰华丽。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馆内的雕刻和丹青,馆内遍布各种各样的木雕、石雕、砖雕等,雕工精美,造型栩栩如生,是中国雕刻艺术中的珍品,而各色的丹青彩绘极具民族特色,艺术价值不菲。
8月24日,上午9时,队员们来到了有百年历史的河南大学。
首先,我们在河南大学同学的引领下参观了河南大学历史悠久的校园。100年前这里是河南贡院所在地,1903年、1904年全国会试在这里举行,千年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2006年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入选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河南大学大门为四柱三开间牌楼式建筑,属砖木和混凝土结构,门楼两侧为2座布瓦顶耳房。南北两个牌楼圆拱相连,组成大门,中间为正楼,两边为次楼,收到了重檐的效果,这是我国古代四柱三楼式牌楼的进一步发展。大门上有筒板瓦、花脊走兽,下有斗拱承檐,檐飞起翅,四角如翼。次楼匾额镶古典花纹,檐下额枋、雀替均作彩绘。与大门遥遥相望的是河南大学大礼堂。整栋建筑主体为重檐歇山式复杂、多重屋顶组合,高低错落有致。周边四角挑起,左右对称,上下一致高低起伏,变化多端。屋顶覆以青灰筒板瓦,屋脊上端有脊兽,檐下垂花柱、雀替、挂落均作透雕彩绘,龙头、狮子、凤鸟等动物图案雕绘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礼堂入口处八根爱奥尼式巨柱直通檐口,更添大礼堂挺拔高峻、巍峨壮观之姿态,是全国堪称建筑艺术精品的大礼堂,不愧为中西建筑艺术风格巧妙结合的典范。此外,斋房、博文楼、博雅楼,也均构建精美。
随后队员们在河大文物馆馆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文物馆。馆长向我们重点介绍了开封市的城摞城奇观,和与之有关的考古情况,老师也不断就专业方面的问题与馆长进行交流。队员们纷纷感叹城摞城之神奇,也纷纷肯定了城摞城考古对研究古代各个朝代的真实风貌的作用。
下午,我们来到了河南大学土建学院,学院王东涛老师给我们简单介绍了开封古建筑的建筑构型和仿古建筑设计的一些专业知识,两位老师就专业知识进行了深入交谈,队员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从中队员们第一次了解到古建筑设计专业的独特魅力。
8月25日,上午9时,开封古建筑寻访小组来到了开封市城乡规划局。
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陈杰接待了队员们,并向队员们介绍了开封市古建筑仿造的情况,特别是已建的开封市鼓楼仿古建筑群、正在建设的开封市水系工程,以及将要建造的开封市清明上河城。清明上河城项目位于开封城区东南部,是闻名中外的繁塔禹王台和古运河遗址所在地,该区域是开封市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开封市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区域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及现代都市文化的荟萃之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之后,陈主任又简单向队员们介绍了中国古建筑仿造的概况。队员们不仅感受到了开封城市面貌的改变,也从中国古建筑仿造的知识中受益匪浅。
下午,队员们参观了水系工程。团队一同参观了众多水系桥梁,主攻结构力学的王彦明老向队员们讲解了各种桥梁类型的名称和优缺点。然后团队成员们前往在建中的汴西湖水系工程,通过仔细的观察与亲身的体验,了解了仿古建筑修建中的具体情况。队员们纷纷表示,水系的修建让开封城增色不少。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即将建成的开封市珠玑巷客家源文化广场古建筑群落。今年10月,第27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将在开封召开。为纪念客家中原祖庭故居东京珠玑巷,这一古建筑群落在原址进行复建。是客家文化,客家建筑的代表,其中守望阁采用宋式阁楼建筑形式,从地面到檐口高度为27米,寓意第27届客家大会。珠玑巷商业片区共分3部分,地上商业街和地下商业街区的有机结合,建筑形体错落有致,形成丰富,灵活,华丽的建筑特色。客家文化意识中的“重名节、重孝悌、重信义、重文教”与儒家文化属一脉相承,在守望阁上得以体现。
8月26日,早上8点,队员们坐车来到了历史名镇朱仙镇。
历史上岳飞大战金兀术就发生在该镇。后人为了纪念岳飞就再次建立了岳飞庙。队员们9点左右到达了岳飞庙,它坐北向南,为三进院落,外廊呈长方形,整个殿堂恢宏庄严。现存的古建筑大 殿,是明代所建,在毁与修中保存至今,保持了明清建筑风格。岳庙存有碑碣多方,也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其中岳飞真迹诗文《道紫崖张先生北伐》和《满江红》两碑最为著名,字体苍劲流畅,为碑中上品。山门面阔三间,青台石阶,古风铺面,令人印象深刻。
下午,队员们来到了朱仙镇清真寺,寺门外有八字闪墙与山门相连。山门前后檐由八根石柱支撑,柱上镌刻有山水、花鸟图案。山门布满木雕,平板枋,大栏额为高浮雕,小栏额,拱眼为透雕,刻技精湛,美不胜收。大殿为勾连搭式,由前后二个建筑合成,前为硬山卷棚,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后为硬山式殿房,亦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后殿脊有大宝瓶一个,殿前有青石台阶,其上为碧瓦盖顶,庄严肃穆。在大和山门之间的南北厢房数间,均为硬山小式建筑。
自宋代以来,朱仙镇水陆交汇,南舟北车经过,商贾云集,商业繁荣甲天下,成为我国四大历史名镇之一,与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齐名。因地处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朱仙镇人口多达20万人,当时河南人口也不过300万,相比较其他三镇,而今的朱仙镇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是它犹存的古风,让队员们不仅感叹历史的变迁。
8月27日,上午9时,队员们来到了大相国寺。
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描绘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就发生在此地。现存的相国寺为清朝重建,主体建筑正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和藏经楼共五重建筑。中轴线两侧,是对称式的两列阁楼式建筑,东侧是观音阁,西侧是地藏阁。由新加坡灵山寺赠送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于1993年安奉于寺内。各殿安奉的佛像金碧辉煌、制作精良,均为佛教雕塑艺术的珍品。八角琉璃殿中心亭的一尊银杏木雕千手千眼观音像,更是蜚声海内外。这尊雕像高达7米,像分四面,每面分四层,各雕手臂千只,精美之极,工艺之精,造型之美,举世无双,极为珍贵。八角琉璃殿,又称罗汉殿,建筑奇巧,精美无比,极具特色,为汉地佛寺中罕见的古建筑。最后一座高大的二层建筑是“藏经楼”,藏经楼顾名思义是寺院保存、收藏佛教经典的地方。大相国寺藏经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680余平方米,面阔5间,进深5米,高20余米。该楼重檐歇山,建筑高大,垂脊挑角,脊上饰有琉璃狮子,角下吊挂风铃。
下午,我们来到了延庆观。他原名重阳观,是为纪念全真教创始人王诘即王重阳而兴建的。明洪武元年(公元1373年),更名延庆观。玉皇阁系观内原存斋堂,因屡遭水患,基部宇末地下三米多深,经挖掘整修,恢复了原貌。又名通明阁,坐北朝南,通高18.25米,用青砖和琉璃瓦件构成,结构严谨,富于变化,共为3层,下层为方形,4坡顶,室内下方上圆,4角砌出密集斗拱,顶似蒙古包,中层呈棱状,8面壁体上附加相互连接的8座悬山式建筑山面。上层为8角阁室,南北各辟1门,室内置玉皇及左右侍臣石雕像。阁顶作攒尖式,琉璃瓦顶上施铜质火焰玉珠。结构奇特,色彩绚丽。玉皇阁是一座汉蒙文化巧妙结合的、具有元代特征的明代无梁阁,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
8月28日,上午8点,队员们来到了开封市清明上河园。
清明上河园是依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的。以宋朝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为参照,建造的宋文化主题公园。大量又精美的仿古建筑让队员们目不暇接,公园工作人员统一的宋代服侍,加上丰富的表演,让队员们又一种梦回大宋的感觉。同时队员们也没有忘记参观的目的,老师也在不听得跟队员们讲解这些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建造风格,队员们都受益匪浅。
下午队员们来到了开封龙亭,它系宋代皇宫后御苑旧址的一部分,殿下高台乃明代周王府花园中的土山。龙亭大殿是公园内整个清代建筑群体中的主体,建于72级蹬道的平台之上。大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顶,黄土涂墙四周朱柱飞檐。大殿坐北朝南,殿前是贯通上下的用青石雕刻的蟠龙盘绕的御道。殿内开花板上绘有青云彩纹团龙图案,殿外飞檐高翘,檐角皆挂风铃,风铃随风作响,美妙无比。龙亭大殿雄踞于高大的殿基之上,巍峨壮观。
随后队员们又来到了开封繁塔,它平面六角形,现只存三层,乃明初为"铲王气"削改之余,原有层数已不可考。塔身各层以双杪斗拱承檐,密密排列,除泥道拱外,无横拱,檐部仅较斗拱略出,恐已非原状;上二层塔身之下,均有平坐,其斗拱与檐同。各层塔身遍镶小佛像砖,南北两面作圆门,塔中心为六角形小室。室顶叠涩,中留小孔,由下可望见二层以上。
8月29日,上午队员们来到双龙巷。
双龙巷起源于宋,相传宋代赵匡胤、赵光义曾在此居住,因此得名。其中有多处民国时期名人故居。张钫故居就是其中之一。它规模庞大,坐北朝南,房舍绝大多数为砖木结构,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特别是主体部分,为三进的四合院连环结构,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但有别于传统的,是它的门窗和内部装修,其采用的是西式风格,尤其是大量采用了在当时需要进口的水泥、玻璃等建材,使得整座宅院呈现出中西结合的典型特色。它的临街房和两扇大门建在青石铺地的高台上,门口上方,各塑有一颗大大的红五角星,极具气势,显示着张家当初地位的显赫。走进院子,只见一个个小院逐层推进,彼此相通,客厅、餐厅、正房、客房、厢房、小姐楼、仓库、卫兵室等一应俱全。到目前,这些房舍基本还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安装着玻璃门窗,地面为水磨石地坪,房内吊顶,石膏线走边儿。出了双龙巷,向南穿过一条干道,就到了乐观街。这条街上,同样有一所有名的老宅院——田家宅院。临街的门楼蒙着灰尘,重檐上的砖雕、木雕饰件大部分已经脱落,青石板和黑漆门也不见光泽。穿过门楼进入一进院,四合院的格局已不复存在。二进院的东西厢房也附加了红砖平房,绿树掩映下,3间正房北屋仍保存完好,显露着优雅雍容的气质。由于东西附建房屋的阻挡,正房已经不能显出全貌。朱红色的房门,门前有两根黑色门柱,东西两侧用水磨方砖砌成的墙上,雕刻的“纳福”、“迎祥”四个字仍清晰可见。在檐枋下面的门柱上,装有雕花荷叶墩,下挂木质透雕垂花柱与花牙板,其花篮、菊花、松鼠、葡萄、龙云花鸟等图案,雕刻得玲珑剔透、形象逼真,无一不透出这座房子细致入微的精美。进入客厅,正面对着是六扇玻璃隔断,装以菱角金钱花框,两侧各有4扇雕刻有精美图案的木质玻璃隔扇,隔扇都是朱红色漆,经过80多年仍没有一丝剥落或裂纹,看起来光泽照人。隔断和隔扇将房间分为三间,西面是书房,东面是卧室,东西两面墙壁上都设计有壁橱。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犹太教清真寺遗址。中国犹太人大部分都居住在开封,犹太教堂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口古井,令人感到遗憾。
8月30日,开封古建筑寻访团队成员整理学习内容。
在结束开封古建筑寻访活动第二阶段的调查之后,开封古建筑寻访团队成员及时整理了学习内容,整理出了开封市古建筑宣传手册开封版,手册分四个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开封古建筑板块,以朝代发展和宗教两条线索,对开封古建筑进行描述,并重点纠正了人们队开封古建筑的误解。第二板块为开封古建筑仿建与开封城市规划,对开封古建筑仿建情况进行了重点讲解,并简单介绍了开封正在规划实施中的水系工程和清明上河城规划方案。第三板块为中国古建筑风格特点,从中国古建筑的风格、材料、布局、造型、结构、构造、装饰等方面介绍了中国古建筑。第四板块为中国古建筑设计,介绍了新兴的古建筑设计学科。
队员们不顾炎热的天气走上街头,给路过的各个年龄段的路人发放了宣传手册。队员们还积极与人们进行沟通,耐心向他们讲解,介绍有关于古建筑的相关知识以及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并且呼吁大家,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保护古建筑,传承中华文化,并且更加积极的参与各种保护活动,集成与发扬我们的文化。受访的市民也纷纷称赞队员们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8月31日,开封古建筑寻访团队成员发放宣传手册。
同昨天一样队员们继续走上街头,发放宣传手册。许多被访者也表示,自己确实想过去保护古建筑,也能意识到古建筑对于中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只是缺少一些平台,而且感觉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古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迫在眉睫,是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队员们在活动中,也深切感受到了人们对古建筑相关知识的热情。同时,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宣传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并结合当地相关政府和政策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地相关情况的宣传方法和计划。在实行过程中,队员们克服了各项困难,在与被访者接触过程中,队员们也发现对于古建筑保护年龄层次存在很大分化:20岁到45岁之间的人能意识到保护古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并且能更好的配合队员们的工作;而剩余年龄段人士保护意识相当模糊,也没有显现出较好的积极性。队员们也是绞尽脑汁,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效果显著。
队员们在锻炼中收获颇丰,并且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去。
9月6日,开封古建筑社会实践团全体成员分赴济南市中区、历下区和历城区,进行宣传手册发放。
上午10时,发放工作正式开始。队员们在发放宣传手册的同时,与济南市民进行交流和进一步宣传。在于市民沟通中,队员们还发现,在开封比较耳熟能详的古建筑例如山陕甘会馆、延庆观等古迹对于济南市民还是比较陌生。当谈论起对于古建筑文化的保护情况时,超过50%的市民认为保护古建筑,建筑局应当负起责任,联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宣传教育和号召;剩余40%左右市民则表示保护古建筑每个市民责无旁贷,且应当担负更大的责任。
队员们在经历了两次发放宣传手册,也进行了许多反思和总结,得出统一结论:在当前大形势下,虽然以文化古迹为主的旅游 行业较为火爆,但实际隐藏着许多保护不规范的问题,如果单是从古建筑争取利益而不加强保护,最终损失的将是整个人类的文化。
保护古建筑文化责无旁贷,队员们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宣传和保护措施。
9月7日,开封古建筑小组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了总结。
会议于上午10时正式开始,此次会议主要对开封古建筑社会实践作了总结。在过去的近半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队员们各尽职责,出色地完成了计划内的任务。在第一阶段调查问卷期间,共发放1719份问卷,得到结论: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然而,古建筑方面知识的普及率却不及人们对古建筑的重视,即使是土木建筑本专业的人群也是如此。并且引起了一场被调查者关于古建筑的讨论,在社会上引起广大的反响和许多社会人士的参与。
第二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队员们访问了河南大学土建学院和历史学院,开封市文物公园局和开封市城乡规划局,参观了铁塔、繁塔、兴国寺塔、龙亭岳飞庙、山陕甘会馆、田家宅院、双龙古巷、相国寺、延庆观、河南总修院、犹太教清真寺遗址、东大寺、文庙等覆盖宋、元、明、清、民国等多个朝代及佛、道、天主、犹太、儒、伊 斯兰、客家等多个宗教或民族的古建筑,以及清明上河园、开封水系工程等精美仿古建筑,掌握了丰富的开封古建筑资料。队员们并在实际考察之后,积极学习古建筑相关知识,对中国古建筑也有了很丰富的知识储备。
第三阶段宣传阶段。我们将我们学习到的古建筑的相关知识总结整理成宣传手册,并分为开封专版和全国版,共发放500份,起到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并通过凤凰网等媒体发布稿件数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古建筑知识的普及率,引起对古建筑的讨论。
会议进行中,队员们积极发言谈自己的感悟。队员董文清表示,在参观古建筑时参观的角度不同了,亲身感到中国建筑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有很大成分是通过古建筑这种形式来传播的,应当坚持,不应放弃,也希望将来从事古建筑有关的行业,将中国文化更好的弘扬和传播。
会议最后,老师和队长对队员们的态度做了肯定,希望同学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和团队执行力继续保持。老师也表示,团队的社会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也应当更加充满信心。
通过汇总以上资料,队员们收获颇丰,开封古建筑社会实践团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李国强 王宪立)
http://hn.ifeng.com/hnzhuanti/kaifeng/wenhuajiaoyu/detail_2014_09/09/2888533_0.shtml?_from_ra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