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韩圣浩:促进教育公平用好高校办学自主权

发布时间:2014-09-10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通过对《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解读,笔者对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才育人、规范自主办学等几个问题有着更多感触和期待。

  促进教育公平是改革的基石

  教育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突破权力、金钱、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所谓阶层封锁,给所有考生提供上升的机会和空间,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动力。因此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应有之义。

  《意见》通过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在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招生名额等措施缩小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差距;通过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区域内合理分配高中考试招生名额等办法破解择校难题;通过减少、规范加分政策,强化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力度,杜绝高考不正之风。这一系列涉及招生计划分配和招生录取机制的组合拳将能够有效保障各地考生在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拥有绽放人生光彩的机会。

  在今年两会上,笔者曾针对异地高考问题提交提案,建议恢复全国统一设置考试科目、统一命题的统考制度,并提出这是确保高考内容公平、程序公正的先决条件。《意见》指出要逐步扩大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其改革方向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统一命题、分类考试,既有利于增强考试的透明度与开放性,也给“寒门出贵子”以更大希冀;同时还有利于不同专长、不同志向的考生自主选择未来求学道路,在更大范围内确保了教育机会的公平。

  科学选才是改革的重要目的

  笔者认为考试形式与内容的改革是本次《意见》最大的亮点,同时也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9月4日的《意见》发布会上将其归纳为“两依据、一参考”,所谓“两依据”,一是依据统一考试成绩,二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之所以突出强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其主要目的是引导考生认真地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此外,考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高校的要求自主选择擅长的科目计入高考录取成绩,真正实现兴趣与学业相统一。而“一参考”则是通过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考察其思想品德、个性人格、兴趣特长以及实践能力等,促进学生在中学阶段全面发展,杜绝“唯分数论英雄”。

  就学生个人而言,将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考察范围,同时对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加职业技能”的分类考试,为考生多元发展、多次选择提供了更多机会,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特别是学业水平考试的引入,如果能够与高校自主招生有机结合、有效衔接,可以有效遏制补习生为追求名校而多次参加高考的问题,不仅有利于社会教育资源的集约高效,也有助于为绝大多数考生创造更加公平的考试环境。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如果说此前的自主招生是“掐尖”,选的是“会考试的学生”的话,即社会上选的是偏才、怪才,那么根据“两依据、一参考”选录的考生将更多是综合素质全面、专业兴趣浓厚的“会学习的学生”,从而一改“小高考”的积弊。当然,这也同时对高校凝练办学特色、提高学科影响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没有“个性”的高校将很难吸引到心仪的人才。

  规范用好办学自主权是高校顺应改革趋势的必然选择

  虽然本次改革对高校自主招生提出了“严控规模”、“招生问责”等明确要求,但笔者认为,自主办学终究是大学保持生机活力的必备基因。如今的规范,正是为了赢得社会的信任与尊重,为将来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自身必须尽快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理顺党政、学术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的权力运行机制。总的来说就是要按大学章程办学,用它来约束大学,包括大学组织机构和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化,办学理念与长远规划的前瞻性,以及大学治理结构的合理化和实施中的精细化,等等。

  要更好地适应统一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还必须投入更多精力以及人力物力,认真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名校招生录取经验,系统研究对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方法,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录取方案;同时要积极完善招生、培养等各个环节的制度体系建设,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好事办好,确保不走样。

  《意见》提出要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选择的前提就是自主,因而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高校规范并凸显办学自主权的重要改革机遇期,除了寄希望于国家大政方针的深化推进,自身的改革完善与氛围建设也十分重要。大学应始终站在社会引领者的地位,而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首要的是提炼凝结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进而确立别具一格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使自身具备独立的“格”与独特的“魂”。此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办学,戒除急功近利思想也十分重要,从大学的四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排序就可以明确,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是大学的核心任务,只有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才育才、自主特色办学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最终培育出一代代社会精英。

  (作者系山东大学副校长)

http://cppcc.people.com.cn/n/2014/0910/c34948-25629506.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