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韩澈:功夫在字中,功夫在字外

发布时间:2014-09-17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韩澈,男,汉族。1966年生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为鲁商传媒集团总经理、总编辑。山东省新闻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jpg

  韩澈

2.jpg

  市民在观赏书法家韩澈的书法长卷

  鲁网9月17日讯 代表济南再次参加九城联展的韩澈先生,对于书法的理解更加精进。他认为,如今书画市场有些浮躁,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其中不少人的水平有待提高。对此,韩澈结合自己多年练习书法的感悟告诉记者,真正的古典艺术传承,必须要静下心、耐住寂寞,走很长一段临摹古人作品的道路,此外没有捷径可走。而最终,书法家是通过手中笔表达自己内心的。

  故乡风物种下因缘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爱上它往往与生活和工作无关。但这种渊源并非凭空而来,是我在故乡的生活中逐渐培养出来的。”韩澈说,当他很小的时候,故乡的一切就在他心里种下了对书法痴迷的种子。

  那个时候,他的家里堆放着长辈用楷书手抄的书籍,内容无外乎孝道伦常或医卜星相,但这些规整漂亮的字体已引起了韩澈极大的兴趣。“乡下的老一辈人对纸上的字特别尊敬,加上会读书写字的人又少,若是谁会写书法,那更是被人敬畏。”韩澈说。有鉴于此,凭着天赋加上一点好奇,少年的韩澈也开始练字、写起书法来,逢年过节,邻居家的门联都由他写。

  “那时乡下没有什么艺术教育,书法的门槛比较低,有笔有纸就能写。但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慢慢有了字帖可以临摹、有了书籍可以比较系统地学习书法。”韩澈说,“但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写这些毛笔字我都没上升到艺术自觉的高度。”

  结识大师走上正轨

  1984年,韩澈来到山东大学念书。一个偶然的机会,当他走到泉城路西头,那个被称为西门的地方时,路北三个门头上的牌匾题字引起他的注意。韩澈清楚地记得,那三个牌匾上分别写着“温泉池”“仿膳面点”“济南烤鸭”。“那几个招牌都是行书字,那叫一个潇洒好看。我平生第一次被书法呈现出来的美感所打动。当时牌子上也没有书家的落款,但我印象实在太深了,刻骨铭心。”韩澈说。

  因为喜欢,韩澈加入了山东大学学生书画协会,慢慢了解到,那几块牌匾上的字是魏启后先生所书。韩澈认为,人对美的认识不完全是教育和训练出来的。有些人和事物,见第一面就会觉得特别亲近,心里没来由的激起某种愉悦。而当他看到魏先生字的那一刻起,就像神灵附体一样,觉得那字和他的感觉相通。

  之后,在朋友的介绍下,韩澈多次到魏启后先生家中去当面讨教,并受到了魏先生的点拨。从此,韩澈开始师法魏晋古人的碑帖,曾用三四年时间临郑文公碑逾百遍,后追摹北魏及隋唐墓志。他以古典书法美学为旨归,以魏启后先生所说“不泥古、不妄图”为自己的书写原则,于传统之中出自己之意,力求写自己性情。

  遇到瓶颈从头开始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韩澈一直没放弃书法爱好,但此时,他遇到了个人的瓶颈——自己的手不能写出自己的心,这让他很沮丧。“虽然从小喜欢书法,但毕竟没有长期系统性地学习,基本功不扎实,全凭爱好与天赋在路上走,这样根基太浅。”韩澈说,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从头开始,每天都要拿出大量的时间来临摹古人。

  但一味临摹古人,何时才能放开?对此,韩澈表示,临古人只是一个过程,说到底还是得要写自己。逐渐地,在临魏晋碑帖的过程中,韩澈发现了书法的奥妙,从中领悟出了许多,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大量临摹练习之上。“熟能生巧,必须不断练习。熟练了后才能有技巧,技巧好了就接近艺术化、接近于‘道’。”韩澈说,如今,他手中的笔能比较自如地听从心的使唤,那些曾临摹过的字体,正逐渐融入他的心中,从笔尖流淌出来。

  书法界有些浮躁

  在韩澈看来,当下的书法界没那么安静,有些浮躁。大量的人没有扎实的根基,拿起笔就写,通过包装,很快就成了所谓“大家”,一味求新求突破,把传统的东西弃之不顾。另一方面,由于艺术教育的缺位,导致大量的观众没有相应的鉴赏水平,加上书法的评价体系模糊、部分评论家受到利益驱动,以至于让很多所谓的“大家”大行其道。

  韩澈说:“就拿一点来说,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往往是文化课不好的学生才去学艺术。但其实艺术是最需要深厚的文化做根基的,文化不好,学得再多也只能是个匠人,成不了大师。”

  九城联展是艺术界盛事

  9月13日,第三届九城联展在济南开幕,在山东省文化馆展出了韩澈的书法作品,其中有一幅18平尺的书法长卷,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韩澈认为,将南北艺术家的作品汇聚于此,提供一个展销的平台,这种形式非常好,可谓艺术界的一大盛事。他说:“九城联展能让全国的艺术家同台竞技,在了解彼此的差异中鼓励传承、创新,这是让人振奋的。”另一方面,韩澈认为,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后,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就成了自然的选择,书法与绘画这种百姓所熟知的艺术形式就成了布置环境的首选,九城联展提供的这一平台,不仅能让观众提升欣赏水平,更能从这里找到好的、真的东西。“九城联展应长期办下去,展示我们山东厚重的文化传统,让人们更加热爱山东这一方热土。”韩澈说,“很多人平时生活中接触不到书法,几乎对这一门艺术一无所知,都是人云亦云。九城联展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审美途径,能正确地引导观众,这是尤其难能可贵的。”

  (《山东商报》文/记者 窦昊 李解 马滟宁 图/记者 王晓峰)

3.jpg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50x30cm

4.jpg

临王献之书法长卷270x35cm(局部)

http://yishu.sdnews.com.cn/ytkx/201409/t20140917_1730485_1.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