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到哪里,听大师遗响

发布时间:2014-09-19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234.jpg\'

\'12345.jpg\'

\'123456.jpg\'

  大明湖北极庙的古意大明湖的荷叶田田在季羡林的时代里,荷塘四布。 本版照片均由高媛 摄□人间

  “我6岁到济南,19岁离开,一口气住了13年之久,说句夸大点的话,济南的每一寸土地都会有我的足迹。”

  这个“我”,是季羡林。13载岁月悠悠,季羡林和济南自然有太多值得“挖掘”的地方,然而,翻读大师那些回忆济南的文字,我却分明看到了一个自卑、敏感的小孩,如何在济南的如画景致里嬉戏玩耍,看到一个时时感觉寄人篱下的压抑少年,如何奋起一条精神追求的人生之路。

  说起来,我们真要感谢济南优美的风光,让一个懵懂少年,有了释放诗性与浪漫的地方。季羡林曾在大明湖南岸的正谊中学和位于“北园白鹤庄”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上学,这两所学校,正好在大明湖一南一北,风光自然好得不得了,“学校环境有如仙境,荷塘四布,垂柳蔽天,是念书再好不过的地方。”恰如元好问诗句“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所言,在溪边散步,看农人捕蟹,四处游玩,是少年季羡林乐趣无穷的生活。

  而“并不喜欢读书,只是贪玩”的季羡林,开始发奋用功,也是在山东大学附设高中时,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当数彼时山大校长和山东教育厅长王寿彭。王寿彭是“前清倒数第二或第三位状元,是有名的书法家”,季羡林在回忆文章里说,“高中表彰的标准是每一班的甲等第一名,平均分数达到或超过95分者,表彰的办法是得到状元公亲书的一个扇面和一副对联”,“高中共有六个班,当然就有六个甲等第一名,但他们的平均分数都没有达到95分,只有我这个甲等第一名的平均分数是97分,超过了标准,因此,我就成了全校中惟一获得状元公墨宝的人,这当然是极高的荣誉”。自此,季羡林一改自卑心结,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都有了质的改变。他曾在自传里说,“到济南去,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否则我今天仍然会在故乡种地。”所谓“转折点”,王寿彭的影响,恐怕殊为重要。

  把这一则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再说一遍,其实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说,人们仰望的大师,也是这样一步步从自卑中走出来的,大师也是人,也有迷惘和彷徨,也会骂人。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大师的精神成长,而不是盲目崇拜上,会给我们更多有益的人生启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应该把季羡林的所有著作,所有收藏的文物和书籍,都集中起来,设立一个专门的图书馆,从那里,我们看得到他的精神成果,也梳理得清这些精神成果生成的路径。

  然而现实总是太现实,“播下龙种,收获跳蚤”往往成真。季羡林去世之后,有关他收藏的图书和文物,竟演变成一场“遗产纠纷”的闹剧,煌煌北大,拿不出一个磊落的解决方案。2011年,中国嘉德甚至推出“季羡林藏书”专场拍卖会,以1620.7万元的高价拍出了104种季羡林藏书。

  散易而聚难,精神的线索尤其如此。20世纪初,英裔澳大利亚人、《泰晤士报》首任驻京记者莫理循企图将其穷20年收藏之有关中国的数万册西文珍贵书籍转让给中国人,但泱泱大华夏,竟无人出手,这些书最终卖给了日本人。如今,很多中国学者要查资料,只能远赴东瀛。谁能想到,百年之后,人人口中的大师季羡林,其遗产,竟也无法聚而拢之,泽被后人。

  不能叹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就了事,大师精神总要延续。弱草多倒伏的时代,也总要有挺立的大树,在精神昏暗处点亮心灯。
 

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40919/1344656.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