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大学校门
此校门为古代三间三叠式牌楼性质的大门,建成于1924年,由千名齐鲁大学毕业生捐款2000银元修建,因此又被称为校友门。校友门落成之前,校园并没有校门和围墙,校园周围种了些洋槐,打了几根木桩充当院墙。校友门一直为齐鲁大学标志性建筑,可谓浓缩了齐鲁大学历史嬗变,历经80多年,正门匾额上的校名经历了“齐鲁大学”、“山东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现在变成了“山东大学”。

齐鲁大学讲堂
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显示的是齐鲁大学校园内教学楼的外貌,但此时的校园因日军的入侵,已经变得非常残破。

《齐大季刊》
《齐大季刊》是民国时期齐鲁大学编辑出版的学术性校刊,刊登了多位本校老师的专题研究性文章。1930年,根据文学院教授栾调甫的倡议,在文学院院长林济青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先后有老舍、顾颉刚、钱穆、严耕望、郝立权、余天庥、王敦化、范迪瑞等知名学者在所研究,齐鲁大学一时成为全国国学研究的重地。而《齐大季刊》及国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另一这种著名杂志——《国学汇编》就是依托这些名家而影响着国内国学界的。

齐鲁大学教师聘书
这是两份齐鲁大学聘任同一人的聘书,只是年份不同。被聘的名叫“王振统”,受聘于理学院物理学系,为助教,月薪是“国币一百元”,时间早的一份是“自民国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起至三十二年七月三十一日止,聘期一年”。晚的一份是“民国三十七年七月”,无截止日期,此时王振统的被聘已经是“理学院物理系讲师”了。在聘书的后面附有《教员服务规则》,共15条。
齐鲁大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教会大学,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但其旧址仍保存完整,就是现在位于历下区文化西路上的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校园里仍保留了不少旧式建筑,散发着浓浓的岁月痕迹。山东大学是国内重要的高等学府,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齐鲁大学的流金岁月
文学家老舍、历史学家顾颉刚、墨学大师栾调甫、戏剧学家马彦祥,这些鼎鼎大名的近代学者,都和“民国”时期位于济南的一座名闻全国的大学有关系,这座大学就是齐鲁大学。
齐鲁大学,正式校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为1904年至1952年外国教会在山东省兴办的一所教会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14个基督教教会组织联合开办。
齐鲁大学最初只是一座规模很小的教会学校,经过长期经营扩充,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齐鲁大学最盛时号称“华北第一学府”,与燕京大学齐名,有“南齐北燕”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年的院校大调整中被撤销。当时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意见,齐鲁大学农学院并入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部分专业并入山东师范大学,其校址为今山大趵突泉校区,坐落在文化西路以南、经十路以北,占地545亩,现存主要建校时期的建筑有考文楼、柏根楼、圣保罗楼、景蓝楼、水塔等10余栋西式别墅楼以及多处西式平房院落。
虽然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同处在山东,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这两所著名大学的关联并不多。齐鲁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教会大学,它与山东大学是两所不同性质、不同风格、不同命运、相互独立的大学。齐鲁大学校长、毕业于美国哈佛的刘世传,曾不无自豪地说:“正如我的另一个母校,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老的大学一样,齐大是中国最老的大学,绝对没有一个中国大学能在这一点上赶上齐大!”
http://www.sdhbs.com.cn/html/images/oldphoto/2014/0708/3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