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三合六区”推动天桥“转调创”

发布时间:2014-09-25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9月17日,济南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作现场会在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召开。“我们要把园区建成科技创新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区、国际合作融合区、生态保护模范区、北跨发展新城区。”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赵新生在典型发言中说,园区建设已瞄准目标奔跑,矢志不渝。

  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创造出的独特发展模式,将推动天桥区经济“转调创”,全区迎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近两年来,该园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开工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今年再发力,25个项目集中投产,并按照“转调创”要求,与国际接轨,力争2020年达到规模以上企业100家,产值400亿元,实现利税40亿元。

  筑巢引凤培育中小微企业

  9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实,在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内,就有这样一个平台,不仅为中小微企业“筑巢”建载体,还为企业入驻后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保姆式服务”——这就是鑫茂齐鲁科技城。

  在这里,1700余人、700余万条信息同时为一个企业服务。记者在项目展示厅内看到,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电商服务中心、呼叫中心、数据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售后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对已签约、入驻的150余家企业,鑫茂齐鲁科技城提供资产增值、贷款、担保等扶持。

  “通过灵活政策吸引更多的中小微企业来到齐鲁鑫茂,真正实现了‘以商引商’、‘以资引资’,产生了企业总部集聚效应,推动发展‘楼宇经济’。”鑫茂集团董事局主席杜克荣说。谈及园区建设发展的速度,杜克荣感叹:“园区建设中,政府不仅提供了服务,最重要的是与企业手牵手、肩并肩一起干,创造了‘济南速度’。”

  产城融合推动济北新城“崛起”

  19日14:00,记者再次驱车前往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发现其周边道路已全部升级拓宽,环保节能路灯安装完毕。近年来,天桥区“北跨”始终坚持产业先行、以业兴城。注重产业的同时,园区城市化建设同样不可小觑。赵新生认为,园区的发展必须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

  今年,园区投资2.7亿元,按照城区道路标准完成园区“三纵一横”道路改造提升。同时在园区内,既建设标准厂房,又配套研发、孵化、生活等辅助功能,形成以产业为中心,集研发、生产、办公、经营、生活于一体的产业新城,加快建设工业综合体,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团队创业需求、员工生活需求,加速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后期,我们还将整合资源,建起学校、医疗机构等配套设施,让济北新城崛起得更快。”

  政产学研联合增强园区“软实力”

  园区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企业、科研资源,推动创新和自主研发,增强园区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和园区“软实力”。与其他省级开发区相比,新材料产业园区创新思路,探索出一条“成果、平台、团队、服务”的特色发展道路,创造出一种新模式。

  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直接影响着开发区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因此,天桥区委、区政府倾全区之力,帮助园区吸引研发机构集聚,建设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目前,园区已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意向,成功转化科研成果20项。目前,园区被确定为全省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天桥区将继续倾全区之力,加快简政放权,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园区内企业打造良好发展环境。

  园区还采取引进资金、自由资金开放等多种方式建设产业平台,坚持“筑巢引凤、为凤筑巢”相结合,先后建起鑫茂齐鲁科技城、济南新材料产业科技园、山东建邦新材料产业基地等多个产业平台,将项目建设投产时间从不少于24个月压缩为不超过6个月,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此外,园区还注重引人才、建团队。目前,拥有近50位教授和研究员,同时与山东大学合作,成立了新材料领域人才信息网络。

  产业链聚合做产业“领跑者”

  园区内,在科佳新型复合材料基地上,4座厂房引进了6个产业关联度强、依存度高的项目,形成紧密的复合材料产业链,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将分散于各地的生产环节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条,既节省成本,又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山东科佳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子盛告诉记者。

  据了解,为做产业领跑者,形成强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优势,园区始终注重沿产业链方向引进、整合、集聚相关企业,坚持上下延伸、左右延展,发展产业集群。科佳公司只是园区拉长产业链条,坚持产业链聚合的一个典型案例。此外,园区注重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济南传化泉胜公路港物流项目、链接电子商务等多个产业。“这样既能节约成本,还能帮助缓解市内交通压力,拓宽企业的流通渠道。”赵新生说。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始终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转调创”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对外开放高端平台,把园区打造成外向型经济发展新高地。目前,该园区已成功引进德国圣西朗光电集团北方总部和大功率节能灯生产基地,主动融入中韩自贸区建设,与7家韩国科技型企业签订入驻协议。园区的发展正逐步走向国际化,新模式、新道路逐步赢得世界各国企业的认可。(本报记者李景体 实习生 张素芬 通讯员 张华)

http://jnrb.e23.cn/shtml/jinrb/20140925/1347668.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