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重塑乡村文明的神来之笔

发布时间:2014-10-02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赵厚峰

  针对当前乡村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儒孝思想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去年以来,我市在圣人孔子诞生地———尼山脚下的圣水峪镇试点开设“乡村儒学讲堂”,开展乡村儒学建设实验,旨在从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开始探索,让儒学回归农村,重拾传统儒家文化,重建现代乡土文明,催开文明之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年多来,“乡村儒学讲堂”教育效果初步显现。现如今,在泗水之滨,乡民吟经诵典之声不绝于耳,“儒学入乡村美德传四邻”正成为令人注目的乡村佳话,而这也正是我市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进行有益对接中的神来一笔。

  缘起尼山

  说起“乡村儒学”现象,就不得不提到尼山圣源书院。2008年,由王殿卿、牟钟鉴、丁冠之等学者发起的尼山圣源书院,在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创办。这里离孔子诞生地尼山不到两公里。书院首任院长、75岁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先生说: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被社会各界认可,成为学术界研究关注的热点,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是活跃在“象牙塔”里,保存在图书馆的典籍中。成立书院的宗旨,就是要让传统文化走出书斋,推动民族之魂重新归附在民族之体上,尤其是回归到广大草根民众中。这是让“魂”与“根”对接的工程。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法生出任书院秘书长,晚上在书院居住,村庄的鸡鸣犬吠声声入耳,沉浸在浓郁的乡土氛围中,这让赵法生感到亲切。但是,当他与书院副秘书长陈洪夫一起在书院附近的北东野村、夫子洞村、周家庄等几个村子走了几十个来回,圣人故里的状况让他们揪心:北东野村一位老人,儿子不尽赡养义务,80多岁了还下田干活,一次晕倒在田里,第二天才被发现;另一个村的妇女,一言不合抬手就给婆婆一巴掌;小偷小摸、打架吵嘴的现象比比皆是……“实践证明,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之源,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基因。尼山是圣人的出生地,是儒学的故乡,乡村是儒学的源头,我们在这里建立书院、开展乡村儒学活动,就是要让‘道’回尼山,让儒学再出发,让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种进’最基层群众心间,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谈起乡村儒学的缘起,赵法生这样说。

  重建乡村儒学,从何入手?学者们经过深思,决定从孝道入手。2013年1月16日,第一堂课在尼山圣源书院二楼开讲,主要面向北东野村村民。讲课前,在书院里等待的赵法生、陈洪夫、金英涛等人,心里没底儿,多少人能来听课?在大喇叭里招呼大伙的村支书庞德海心里也嘀咕:“乡亲们不少只有小学文化,他们那思想,就像块大石头、大冰块,撬不动,化不开,我就不信能教好。”没想到,会议室很快坐满了村民。孝顺的村民来了,不是很孝顺的,也抱着孩子来了———无论如何,他们真心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孝顺自己。

  就这样,两周一次,乡村儒学的课一堂堂讲了起来。开始是一个村,三个月后,覆盖了周边六个村。再后来,乡村儒学课堂走出泗水,走向青州、茌平等地。除赵法生、刘示范、颜炳罡、陈洪夫、王连启、张颖欣、孔为峰、李树超等12位义工讲师团的“铁杆老师”,台湾佛光大学教授谢大宁、苏州大学的退休教师汤笑、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宋立林……还有来自北京、山东、广东,甚至美国的义工和志愿者也加入其中。

  讲百姓话

  农民群众是乡村儒学讲堂的主体,只有贴近群众,讲堂才有永久的生命力。把人召集起来只是第一步。“给农民讲课可比给研究生上课难多了。要是听不懂,他们半途就退场了,下次也不来了。”赵法生说。他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堂课给农民讲的是孝道,就站在农民中间,从古讲到今,从远讲到近,结合身边事说,好几位老人听着听着,不知不觉掉下泪来。他给来听课的孩子们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每天要帮助长辈做一件事,搬搬凳子,叠叠被子,或者倒一杯水。还聘请县剧团和县老年大学艺术团隔三岔五到乡村讲堂表演孝亲敬老节目,让孝亲在乡亲们心里扎下根。

  经过教学实践,学者们总结了几条“秘诀”:多讲孝亲、和家、睦邻这样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多讲故事少讲道理;多举身边例子,少说本本条条;多掏心窝子以情感人,少说空话大话。还有就是不能唱独角戏,得把村民变成学习主体。教授们想了很多办法:将一个村的村民划分为四五个学习小组,开展不同小组之间的学习竞赛;全村投票评孝亲媳妇、模范公婆、和谐家庭,让文明模范现身说法,用农民的话,说农民的事,教身边的人。

  35岁的张颖欣是乡村儒学授课老师中最年轻的一位,每次去泗水讲课头一晚,她都要把自己的衣橱翻上两三遍,找出最简单、最朴素的衣服穿上,有时甚至找母亲借衣服。“要让乡亲们接受你的课,就要先让他们接受你这个人。穿得不合群,容易让乡亲们产生疏远感。”有时到老乡家里,热情的主人递过一杯茶,茶杯里侧有茶垢、外侧有污垢,她怕乡亲们觉得她见外,端过来就喝了。“到乡村讲儒学,你就不能把自己当成教授。你把自己当教授,村民就会和你隔得远远的。农民和你有距离,他和你讲的课就有距离。”书院执行院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说。

  乡村儒学建设不是儒学经典的填鸭式灌输,如果执著于儒家文本的照本宣科,就会使儒学愈讲愈枯燥无味,愈讲愈枯竭贫乏,愈讲愈脱离百姓。为此,我市还注重营造乡村儒学的浓厚氛围,在村庄制作儒学文化宣传栏、宣传画,大街小巷喷绘孝道名句,每天定时播放《弟子规》《孝德歌》;在传播途径和形式上,一改传统的经典诵读,既有专家讲授、志愿者宣讲、老百姓现身说法,又有互动交流、儒家礼仪演示、朗读背诵有奖比赛,也有儿童教育、医疗保健、文艺演出等公益性服务活动。“乡村儒学讲堂”接地气,抓住了“孝道”这个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与乡村实际契合,引起了共鸣。村民们也都表示希望乡村儒学讲堂继续办下去,长期办下去。

  润百姓心

  “乡村儒学讲堂”让儒学走出了学术的象牙之塔,走进了草根阶层,走进了千家万户,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为我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是说过村民的思想就像大石头,但现在大石头确实慢慢被撬动了。”回想起当初说过的话,再看看现在北东野村的变化,村支书庞德海还有些不好意思。

  今年7月10日,北东野村完成了电网改造。让村干部没想到的是,这次砍伐村民树木200多棵,村干部没到一家做工作,却没有一户出来“打横炮”。而8年前那次电网改造,干群之间屡起冲突,好几个村干部被打。庞德海说,经过一年半的儒学学习,村里打娘骂老、小偷小摸的没有了,连说话都变了,乡亲们也懂得怎么处理公义和私利的关系了。有个叫刘德娥的老太太,有4个儿子,二儿媳不交生活费,村里干预也不管用。今年春节,老人特意来找庞德海说:“他三叔,学习孔夫子管用了,每个人200块钱都给我了,还争着叫我去家里吃饭。”

  说起最明显的变化,泗水县圣水峪镇党委书记孟昭峰总结了几条:村里骂大街的没有了,偷窃现象消失了,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村民自愿多走几步,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对公共事务也不再“打横炮”。从全镇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8%,今年上半年信访案件同比下降35%。

  乡村儒学是践行者们播撒在我市乡间的一粒种子,已生根发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对乡村儒学工作多次作出批示,《光明日报》、《大众日报》及人民网、新华网、齐鲁网、大众网等各大媒体都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报道,目前已有济南、青州、泰安、日照等地前来学习,要求到当地开办乡村儒学讲堂。乡村儒学建设,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下启新农村文明建设新局。相信持之以恒抓下去,必将更加枝繁叶茂,则农村更文明,农民更幸福,核心价值观更牢固,民族文化生命力更蓬勃。

http://edu.gmw.cn/newspaper/2014-10/02/content_101263330.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