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济南消息(记者 徐玉芹)哪里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谁是中国现代第一所大学……10月6日,山东大学举办“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源——登州文会馆15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教育部、山东省以及中国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与会专家认为,登州文会馆在办学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引领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现代意义的大学最重要的源头。
登州文会馆由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建于山东蓬莱,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其后,以“登州文会馆——山东大学堂——山东大学”及“登州文会馆——齐鲁大学——山东大学”的历史路径发展变迁。在40年办学活动中,登州文会馆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中国早期高等学堂的中流砥柱,使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由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作为主要传承者,山东大学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挖掘登州文会馆历史价值、发扬其优良传统的重任。
山东大学校长张荣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表示,登州文会馆在确立先进办学制度,确立分科制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专业化等方面,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汇聚成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源流。他分析了登州文会馆的办学实践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一是要深入发掘办学传统,凝练大学文化品格;二是要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加快大学国际化步伐;三是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实现依法办学;四是要回归大学之本,培养卓越人才。
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在致辞中表示,登州文会馆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独到的、不可替代的历史痕迹和贡献,与山东大学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
国家外管局信息中心主任陈化北表示,经对比,具有传承关系的山东大学堂章程和登州文会馆典章在很多地方是相似的,在大学堂章程里面可以看到登州文会馆的影子,应该说这两者都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庆葆认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源”的“源”包含两个意思:第一,在现代高等教育历史,登州文会馆成立最早。第二,作为源头,登州文会馆对后来发挥了示范性的作用,对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他表示,登州文会馆在制度建设、体制建设方面,引领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901年,光绪皇帝看到受登州文会馆影响的山东大学堂章程后,便要求各个省市要仿照举办,全国实行,因此登州文会馆在制度建设方面,特别是章程方面引领了中国的教育建设。
研讨会资料显示,1894年文会馆47名学完全部课程的毕业生中,“有11名在登州文会馆和其他地方的大学担任教习”。1898年,受命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上任伊始即一次性聘任登州文会馆的毕业生12人担任教习。
相关链接
登州文会馆校友仲伟仪之孙仲维畅:
“这段历史险些被淹没”
登州文会馆校友、山东大学堂教习仲伟仪之孙仲维畅表示,他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次研讨会,“这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为中国第一代高等学府登州文会馆山东大学堂正名,还历史本来面目。”仲维畅说,多年来,这一事实几乎被历史洪流所淹没。
仲维畅说,他的祖父仲伟仪1885年毕业于登州文会馆,1901年任山东大学堂格致教习;父亲1948年任齐鲁大学植物学教授。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观了山大校史馆,发现校史里竟然没有山东大学的开校记录。2009年他再度来到山大,将祖父70多岁编的一本诗集捐献出来。这本诗集里有两张珍贵照片——一张是山东大学堂开校教职学员的合影,另一张是山东大学堂开校时西学教学。这两张照片,如今已经成为证明山东大学与登州文会馆历史渊源的重要史料。
仲维畅希望中国可以创立一个‘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博物馆’,保存教育史料,传承优良传统,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现在中国有海军博物馆、航空博物馆、汽车博物馆等,甚至还有皮影戏博物馆,但教育却没有一个博物馆。”他建议以山大校史馆为基础,扩建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博物馆。记者 徐玉芹
关于登州文会馆
登州文会馆由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建于山东蓬莱。
1864年1月,狄考文夫妇和郭显德夫妇抵达登州,租住当地一处观音堂。童年9月,狄考文夫妇在观音堂创办一所男童寄宿学校,即“登州蒙养学堂”,学制6年。最初只招了6名住宿生和2名走读生。
1869年,寄宿学生增至30名。学生分初级班和高级班,分别授课。
1873年,登州蒙养学堂发展为“登州男子高等学堂”,学制改为12年。
1877年,登州男子高等学堂更名为“登州文会馆”,取“以文会友之意”,拟“将天下至要之学会聚于兹”。
1882年,美国传教士赫士夫妇达到登州,增加了文会馆的师资力量。
1884年,美国北长老会授权登州文会馆为大学。
1895年,赫士接任文会馆馆主。
1900年底,登州文会馆迁至潍县。
1902年,美国北长老会与英国浸礼会达成协议,合办山东基督教大学,中文名为“合会学局”。下设三个独立学院:文理学院在潍县;神学院在青州;医学院在济南,尚在建设中。
1904年文会馆连同所有大学教学及实验设施,全部迁至潍县,与他校合并为“广文学堂”。
1909年,学校理事会决定,山东基督教大学改成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
1917年,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三所学院合并,迁至济南新建小区,校名改为“齐鲁大学”。
1931年,齐鲁大学在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立案。齐鲁大学与燕京大学齐名,时有“南齐北燕”之称。
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奉谕创办山东大学堂,聘任登州文会馆馆主赫士担任总教习,文会馆师生担任教习,开启了山东大学的办学历史。其后,由登州文会馆所开班的齐鲁大学的历史和传统,又被山东大学所吸收和继承。齐鲁大学的校园也成为今天山东大学的一部分。记者 徐玉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