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颜炳罡:乡村儒学讲堂如何长久“保鲜”?

发布时间:2014-10-13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中国经济网济宁10月13日讯(记者徐亚丽)尼山圣源书院乡村儒学座谈会于11日在济宁泗水县成功举办。乡村儒学讲堂授课教师代表、山东大学高等儒学院副院长颜炳罡表示,乡村儒学讲堂面临着师资力量短缺和授课教材匮乏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乡村儒学讲堂如何持续运行提出四点建议。

444.jpg

乡村儒学授课教师代表、山东大学高等儒学院副院长颜炳罡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徐亚丽/摄

  一、 培养本土化的讲师和义工。各专家学者每周固定时间赴各县城培训当地退休的老师,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建立乡村儒学教师后备人才库。

  二、 整理汇编教材。精选《弟子规》、《三字经》、各家训家规等经典读本编写乡村儒学系列教材,并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把教材分成启蒙性教材和提高教材供村民诵读。同时,在编写语言和形式上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儒家理念进行故事化表达。

  三、 调动村民进行自发性学习。在每一个村镇开办孔子讲堂,讲堂内设有基本的音响设备和书籍,由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乡民定期把当地村民组织起来,自发学习儒学经典、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

  四、打造乡村儒学精品课程。把一些反响较好的授课内容刻成视频光盘,作为精品课发放给孔子讲堂,让村民们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来学习儒家经典。

http://www.ce.cn/culture/gd/201410/13/t20141013_3687670.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