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日上午,丁肇中教授在山东大学与各界媒体现场交流
中国山东网10月12日讯(记者 周玉森)12日上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教授作客山大与媒体交流,就科学界关心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进展进行了介绍,并表示在该项目合作的团队中,山东大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专心,他继续同山大合作AMS项目探测暗物质。同时丁教授也对近期公布的诺贝尔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自己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拿诺奖的人会和人口成正比。
山东大学参与AMS项目10年 靠专心取得成功
据了解,山东大学参加AMS项目到目前已有10年,在该校程林教授总带领下,全面负责AMS热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与实验,历时7年完成了在国际空间站上运行的粒子探测装置阿尔法磁谱仪的热系统,解决了太空粒子探测的关键工程问题。
丁肇中教授表示,国内多所重要的大学对AMS项目的发展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其中就包括山东大学。2004年至今,山东大学先后有52人在不断为AMS探测器的建造和数据分析做出贡献,山东大学的工作是AMS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他称,山东大学具有非常专注的精神。“600多位科学家参与AMS项目,基本都没有空间站工作经验,山东大学能够专心地做这个事情,也只有专心,才能做下去。”
对于丁肇中教授的评价,山东大学校长张荣教授则表示,AMS项目给了山东大学一个特别的舞台,过去一直参与AMS项目,学校的52位科学家每年365天每天不间断地进行记录与检测,对AMS项目作出了贡献,今后将一如既往的参与和支持AMS项目发展。通过国际合作,激发学校的创新活力。
谈中国拿诺贝尔奖 希望得奖率与人口成正比
丁肇中是知名华裔科学家,祖籍山东日照,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AMS)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项目之一,2011年5月16日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AMS以探测外层空间反物质、暗物质,以及宇宙射线的起源为目的,由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科学家历时16年完成。
当被问及中国大学教育应该怎样改善提高,才能培育出更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时,丁肇中认为,中国过去对科学做出了贡献,希望也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拿诺贝尔奖的人应该和人口成正比。
研究暗物质的初衷是好奇 时间会得出暗物质的作用
目前,AMS项目已于2013年4月和2014年9月分别公布两个实验结果,为人类暗物质可能存在找到间接证据。 不少人会感到好奇,暗物质的研究和探索,究竟有什么意义?
对此,丁肇中教授表示,这个需要交给时间来验证。他举例说,110年多年以前,最尖端的科学是X光和电子的发现,当时只是纯粹科学,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用在医学、工业上。40年代的时候最尖端的是空间物理,现在用在定时和导航上。很难说研究暗物质会有什么用,但就个人来说,我做这项工作是因为好奇,好奇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
http://edu.sdchina.com/show/3103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