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法治,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期待,期待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不会被随意践踏,期待权力能被牢牢地关在笼子里,期待司法能为弱者主持公平和正义。康德曾经说过,“国家是许多人以法律为根据的联合。”法治本身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批有信仰的人来完成。
法入人心,身为基层民警的我工作更好做了
最少时一天只接了一个警
我是一名基层民警。每天都在运用法律和当事人打交道。每到夏天,济宁街边的地摊开始兴隆,不少年轻人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但这段时间却是民警最敏感的时候,有时一晚上处理多起斗殴事件。还有不少酒后驾驶造成的恶性案件。
这一类案件处理起来很麻烦,当事人情绪都很激动,有骂民警的,砸东西的,扰乱秩序的,我们不但要以说服为主,讲解法律常识,苦口婆心地说,更要关心当事人的身体,即便说得再难听,我们也会先让他喝点水平复一下情绪。第二天,这些人没有一个不后悔的。有时候我觉得挺值的,自己受点委屈不算什么,起码让对方知道了下次不能再这样做了。加上这几年公安机关打霸除恶的力度,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虽然在城区派出所,最少时我们一天就接了一个警,这让我们很欣慰。实际上老百姓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法入人心,让我们的工作更好做了。
对酒后驾驶的人,我特别憎恶。醉驾没有入刑之前,酒后驾驶的人不在少数,酿成不可收拾的后果。酒后驾驶成了名副其实的马路杀手。醉驾入刑前,法律对酒驾的处罚只在违法范畴,处罚明显偏轻,违法成本低,是造成酒驾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从2011年5月1日起,“醉驾入刑”在我国正式实施,加大了对醉驾的处罚力度,醉酒驾驶机动车辆拟将一律吊销驾照,并在5年之内不得重新取得,从而更好地惩治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违法行为。加上交警不定期严查酒驾,酒后驾驶导致的恶性案件也在逐年减少。
当然,法律在调整方式和调整范围上也有局限性,这为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提供了空间,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此我们更应确立法律权威地位,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治观念,让全体公民理解法、接受法,同时有关部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从而坚定人民对法律的信心。
齐鲁晚报记者 岳茵茵
姚冉(济宁市公安局市中分局越河派出所)
法学院学生:
被人反问“法律有什么用”
高志远(山东大学学生)
由于自己对法学的喜爱,刚上大学我就开始阅读关于法学专业的图书,但是其中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我感到法学的学习并不是那么简单。而在入学不久后的一次法律宣传活动中,甚至让我开始对法学产生了怀疑。
在那次活动中,我正准备将手中关于法律常识的宣传手册递给一名迎面走来的大爷,他却丢给我一句“法律有什么用呀”,之后匆匆走开。这句话对我的内心产生了很大冲击。当时网络中对法律不信任的言论也比比皆是,但是后来法理学老师的话让我心中的疑惑解开,他说:“依法治国的理念早已提出,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实现,就是因为这一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没有让普通群众真切感受到依法治国的益处。为官者不守法,不依法行使权力,怎么能让普通群众相信法治,进而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呢?”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法学学生,我希望能够投身到这一次司法改革的实践中,为改革的成功,实现我们每个人的法治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齐鲁晚报记者 马云云
与法结缘十年的感悟:
“法施于人,虽小必慎”
刘斌(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
自2004年就读于青岛大学法学院以来,不知不觉已经与法律结缘10年。一路走来,身份上经历了从学生到检察官再到法官的转变,对于法律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法治社会的感悟也在不断加深。单从身边人的眼里,就能看出法治的进步。上班以后,很多人找我咨询一些法律问题,解释之后,他们总会感慨:“不懂法真是不行啊。”确实,这几年法治进程不断加快,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007年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以及《物权法》的出台,使得我们离中国自己的民法典更近了一步。
“法施于人,虽小必慎”,这是2008年我考入基层检察院之后最大的感受。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生命线,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一名年轻的法律人,我看到法治进步在基层司法机关的真实表现:侦查机关的讯问逐步规范,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慢慢建立起来,法院开庭也都录像存盘,生效裁判文书上网进行公布,司法更加阳光和透明。 齐鲁晚报记者 王裕奎
http://www.qlwb.com.cn/2014/1013/2232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