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做客山东大学
大众网济南10月12日讯(记者 姜洋)今天上午,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做客山东大学。丁肇中教授将携手山东大学继续利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AMS)这个前所未有的实验平台,进行深入持久的探测研究,迈向人类探测暗物质的新里程。
据了解,丁肇中教授领导阿尔法磁谱仪(AMS)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项目之一,2011年5月16日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是目前唯一永久安放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具有开创型的大型科学实验。AMS以探测外层空间反物质、暗物质,以及宇宙射线的起源为目的,由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科学家历时16年完成。AMS自2011年5月19日安放在国际空间站至今,已探测和分析了超过540亿个宇宙射线,其能量高达数万亿电子伏特。在国际空间站的生命期内,AMS将测量和收集数千亿的初级宇宙射线。
山东大学于2004年3月参加AMS项目,由程林教授任AMS热系统总负责人,全面负责AMS热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与实验。历时7年完成了在国际空间站上运行的粒子探测装置阿尔法磁谱仪的热系统,解决了太空粒子探测的关键工程问题。程林教授针对AMS在面向太阳时外部温度远高于内部温度无法自然散热、背阳时外部温度过低可致其内部元件损毁的温度环境,提出了一种利用周期性大温差变化和大热容介质传热动态特征保持探测器温度平衡的新方法。领导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瑞士苏黎世高工、美国宇航局等不同单位的三十多位科学家共同工作,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散热以及温度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解决了AMS在国际空间站环境下运行的关键问题,并由此获得美国宇航局的特别嘉奖。
在AMS安放在国际空间站上之后,山东大学继续全面负责热系统运行与监测,进行不间断地记录与检测,所有数据均具有原始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根据太空运行的实际数据,修正和新建了若干热控制模型,以应对不同的极端条件,确保了AMS整体及各探测器温度保持在规定范围之内。2004年至今,山东大学先后有52人在欧洲核子中心、意大利CGS、欧洲航天技术中心工作,不断为AMS探测器的建造和数据分析做出贡献。
http://sd.dzwww.com/sdnews/201410/t20141012_11157908.htm
-
大众网教育 2014-10-13 15:15:00
今天上午,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做客
山东大学。2004年至今,
山东大学先后有52人在欧洲核子中心、意大利CGS、欧洲航天技术中心工作,不断为AMS探测器的建造和数据...
百度快照
-
聊城新闻网 2014-10-13 14:48:01
丁肇中教授 摄影:杨云雷 丁肇中教授接受记者提问。摄影:杨云雷 鲁网10月12日讯(记者 王文婷)今天上午,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来到
山东大学,与校长张荣...
百度快照
-
新民网 2014-10-12 18:29:00
今天上午,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做客
山东大学。2004年至今,
山东大学先后有52人在欧洲核子中心、意大利CGS、欧洲航天技术中心工作,不断为AMS探测器的建造和数据...
百度快照
-
山东新闻网 2014-10-12 17:05:00
今天上午,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来到
山东大学,与校长张荣教授亲切的交流。他肯定了
山东大学在参与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直言很欣赏
山东大学...
百度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