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济南10月29日电(通讯员 王燕新 徐浩)高校学生在教室上课时,能不能够集中全部注意力?教师在室内讲课时,思维有多清晰?据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调查发现,目前有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在教室内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在课堂上做其他工作、学习其他课程、玩手机等等,而对于老师来说,教室内沉闷的环境,直对着冷冰冰的电脑、看着一群忙着自己事情不能专心听讲的学生,也没有高涨的情绪去讲课。
近期,在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一堂课中,葛忠明副教授采纳几名学生的建议,带着学生们到校园内上了一堂别样的“室外课”。课后,许多学生感慨道,在这堂课中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气氛”。
葛忠明副教授在教室外为同学讲课 王燕新摄
同一课堂不同环境,相同学生感受不同
“老师,今天天气那么好,我们可以去室外上课吗?”,周四下午,在山东大学社哲学院副教授葛忠明老师的一堂课上,几名学生突然向他这样建议道。虽然从未有过室外上课的先例,但看着学生们一张张带着渴求的笑脸,葛忠明老师还是愉快地采纳了同学们的提议。那时的葛老师,大抵也是想着天气不错,出去上课可以让学生们换换环境、有个不一样的心情。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这堂课给他和他的学生们带来的收获是远远不仅于此的。
阳光和煦的午后,晴空碧天下的山大校园格外静谧,葛老师和学生们有说有笑地走到图书馆前的一片草坪上,学生们围着老师坐成一个圆,开始了持续两个小时的午后室外课。虽然葛老师讲授的是社会工作理论的知识,但大家席地而坐,蓝天、阳光、草坪、微风以及这种零距离的接触和师生间的愉快互动,都使得学生们格外喜爱这堂课。
葛忠明副教授室外给学生讲解知识 王燕新摄
上课的学生们表示,葛忠明副教授是一位授课很有特点的老师,虽然已是五十多岁的年纪,却依然像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教师一样带着热情去授课。葛老师会记得每位学生的名字,他通过启发式的、开放式的教学,在与学生们的课堂互动中,传达出批判的、反思的学习精神。每位学生都很喜欢上他的课,儒雅的谈吐举止也使得他在学生间获得了“葛帅”的称誉。课程结束时,葛老师感慨道:“这样的阳光、这样的天气,我们在这样的草坪上上了一节课。这么多年,我习惯了面对着电脑、PPT、黑板给大家讲课。今天虽然我教的东西多了一些,但我觉得讲的很有条理,从未如此清晰,也从未如此轻松。”
阳光渐渐退去,在学生们的簇拥下,一行人离开了大成广场。进了大学以后,为数不少的学生养成了在课堂上玩手机等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的习惯,失去了那份曾经在课上可以认真听讲的专注,即使是在葛忠明老师的课堂上也是如此。“可是在那一次的室外课上,大家都在很认真地听课、做笔记,没有一名学生在玩手机或者交头接耳地聊天,老师讲课的思路感觉也比平时清晰得多,和葛老师这种面对面的近距离交流感觉很亲切。”。
反思:现在的你是怎样的自己?
“两年过后,现在的你是怎样的自己?”,通过这堂课,不仅仅是那堂课上的所有学生们,其他高校的学生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进入高校后自己到底失掉了什么?现在的你是怎样的自己?
“从我们走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我们便得知,大学是与高中截然不同的环境”,山大社哲学院一位学生表示。大学有它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子有自己的追求:求知、梦想、志趣、激情。曾经,他们怀揣着各自的志向,在大学开始了四年的求学之路。在开学的第一课上,他们每个人都写下了过自己的大学期待,在山大四年的梦想:“我要尽我所能,充实自己,不想在四年之后,仍是和四年前一样,依旧是那个没改变的自己。”、“我的梦想是……”
不过,在经历了初入校园的好奇与求新、习惯了大学的生活节奏后,回首曾经的自己,这些学生过往的执着与专注去哪了?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在慢慢消退,一些好的习惯没有培养起来,相反养成了天天面对着电脑看电视、拿着手机转发微博、刷屏的习惯,即使是在课上也忍不住会做这些事情。网络上曾经流传过一个很形象的图片,称之为最新“马斯洛需求理论”:大学生第一位需求是电量需求,第二位需求是Wi-Fi需求。上课玩手机、打瞌睡、做其他工作已经屡见不鲜,这和刚刚踏入校园时,想要的是一样的吗?
在采访中,许多学生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员,同学们并不能经常通过类似的室外课的形式,才意识到要好好反思自己,审视是否失去“自我”。大学生应该勇敢地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校园,宽敞的教室、安静的图书馆、美丽的校园……这些地方才是大学生平时最应该经常去的地方。(编辑:金文燕)
http://school.youth.cn/st/sthd/2014/1029/5182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