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窄窄的小巷,一座普通的小院。虽然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雨剥蚀,依旧常被人们怀念。这里就是济南南新街58号(过去是54号)——“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居。
一个秋日的上午,我怀着敬仰的心情来这里参观。不巧故居正在维修,不对外开放。经我说明来意,管理员才破例恩准。但只能看个大概——这对我已经足够,因为心情比细节更重要。
1930年暑假,刚从国外归来的老舍先生被聘为齐鲁大学文学院教授,从北京来济南任教。第二年暑假,他回北京跟胡絜青女士结婚后,蜜月尚未度完,就携妻同来济南,租住了这座离学校很近的小院,一住就是三年。
这个小院,被北、西、东三面的平房围成一个正方形。北屋复制了老舍当年的生活情景,两面的平房则陈列着历史图片、老舍著作以及有关研究资料等。对于小院的原貌,胡絜青曾作过专门介绍:“我们住的小院子,大门坐东向西;二门内的西、北、东三面有房:紧靠大门洞的门房由老田夫妇住着,西屋两间是大家吃饭的地方,东屋是厨房,厕所在东南的角落里,我和老舍住北屋。北屋说是三间,实为三间半,西山墙后边还连着一个小暗间,堆放杂物。北房的东边一间半加了隔断,作为卧室;西边一间半,是老舍会客和写作的地方……”
胡絜青的介绍虽详,但却难掩条件的简陋。当年,他们住的房间里没有取暖设备,冬天冷得像冰窖;更无电扇、空调,夏天热得似蒸笼。老舍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及他在这小屋里冒着炎热创作的情景:“自从一入七月门,济南就热起来,那年简直热得出奇;那就是我‘避暑床下’的那一回。早晨一睁眼,屋里——是屋里——温度很高!小孩拒绝吃奶,专门哭号;大人不肯吃饭,立志喝水!可是我得赶文章,昏昏忽忽,半睡半醒,左手挥扇与打苍蝇,右手握笔疾写,汗顺着指背流到纸上。”(《我怎样写》)尽管条件艰苦,但老舍的创作成绩却十分惊人。这段时间,他在教书的同时,又相继写出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长篇小说,《月牙儿》《黑白李》《断魂枪》等短篇小说,《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等散文名篇,还有一些论文、译文及诗歌等。
老舍是勤奋的,也是乐观的。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也不乏生活乐趣。他喜欢养花,当年他在这个小院里栽种了许多花草。一早一晚,工作累了,他就从院子里的一眼井里打水,亲自浇花、施肥、捉虫,“忙并快乐着”。
1937年11月,老舍只身离开济南(这期间他曾到青岛山东大学执教三年),奔赴抗日前线,再没有回过济南。但他对济南的山山水水,尤其对他曾经生活过的这个小院,却满怀深情,非常留恋。
http://xmwb.news365.com.cn/ygb/201411/t20141103_1405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