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金培昌:时代的印记

发布时间:2014-11-26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本报特派记者陈潇

  □金培昌简历

  金培昌,山东省军区原参谋长,少将。1949年2月出生于山东日照大石场村。1964年考入日照一中,1968年3月入伍,1969年2月入党。历任班长、指挥排长、参谋、连长、团参谋长、团长、副师长;1988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91年被授予大校军衔,2003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先后在济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总政长沙干部文化学校、国防大学基本系、国防系进修学习。1995年10月任内长山要塞区司令员。2001年6月任山东省军区参谋长。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参谋长(海军少将)。2007年4月退休。

  初忆 故乡往事

  1949年2月,新中国成立前夕。

  海滨小城日照的一座小村庄,一户金姓人家迎来了家里第二个孩子,也是家中的长子,家人为他取名为金培昌。几个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华夏大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伴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少年,与祖国一起,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也经历了岁月所赋予的沧桑与辉煌。

  “我是农民的孩子,人们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确实如此。家中兄弟姐妹四个,我算是比较调皮的。”金培昌笑道。

  齐鲁大地的厚重底蕴,赋予了这家人朴实的性格和勤劳的习惯。

  “我的父母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很传统的智慧,虽然朴素,却很实用。在我小的时候,母亲对我们的管教比较严格,一般的家庭是严父慈母,而我家里是严母慈父。母亲经常教导我们:庄户孩子,从小必须能吃得了苦。这使我获益匪浅,在后来成长的过程中,无论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我都能应对自如……小时候不懂事,只知道玩儿,幸而父亲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人。他说小孩子不上学不行,不能当睁眼瞎,必须受教育。正因为他的教诲,我后来才能奋起学习,考上中学,并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从小学开始,金培昌一直担任班长,是村子里第二个考上中学的孩子,村里人都说金家的这个孩子将来会很有出息。而事实证明,乡亲们的夸奖和“预言”无比准确。未来,属于这个少年的天地是如此广阔。

  1964年,成绩优异的金培昌考入日照一中。

  “可以说,中学的时光令我终生难忘。非常感谢我的老师们,是他们令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奠定了我后来发展的基础。是他们,教育了我的昨天,成就了我的今天。母校和师长们的恩德,我铭记在心、永远不会忘记。”

  “我属于‘老三届’。读中学的最后两年,正好赶上‘文革’。四年里,只读了两年书。那时候,我的愿望是有朝一日能够考入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读书。”

  因为时代的因素,他对这所知名学府的向往,最终没能实现。一场文革,使少年的命运偏离了原定的轨迹和方向。

  1968年3月,金培昌参军入伍。

  “当时全县当兵走了1000多人,其中有4个女兵,我的夫人就是其中之一。说来也巧,她是我的初中同学。所以说,我们不仅是老乡、同学、还是战友。”金培昌笑着说。

  同窗之谊、同年入伍、同一个部队。在军旅,这对模范夫妻风雨中携手,共同谱写了一段奋斗而浪漫的军旅传奇。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此时,戎装加身的少年,正挥别故友亲朋,带着初入军旅的兴奋、亲友的殷殷嘱托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踏上了戍边征程。

  军旅 海岛风云

  1968年,怀着一腔热血,为报效祖国而应征入伍的金培昌,来到了内长山要塞区。刚出家门,便去守卫国门。

  如果说,中国的版图看上去像一只雄鸡的话,那么由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所扼守的渤海海峡就是这只雄鸡的咽喉,闻名全军的济南军区内长山要塞就设防在这里。作为守卫祖国东大门的天然要塞,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在这里,金培昌和妻子一起,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海岛、奉献给了祖国的边防。

  部队的生活是苦的。

  “我很庆幸自己是农民的孩子,骨子里的本质就是不怕吃苦。记得离家的时候父亲对我说:孩子,既然当了兵,就要有个当兵的样子。在部队要尊敬领导、遵守纪律、敢于吃苦,吃苦就是福。他的话我一直记着……”

  艰苦的部队生活,使得这些刚离开家的少年们迅速成长起来。

  “对我来说,苦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使我们受了苦;但另一方面,又让我们的精神生活特别充实。”金培昌说道。

  部队的生活是甜的。

  “苦后甜,才是甜上甜。甜是从苦中而来的,没吃过苦,哪儿来的甜?”

  在部队只当了一年的战士,金培昌就升任了班长。“我开始在炮兵连,任指挥班的班长,带班参加师的侦察兵集训时得了第一名。那时感觉很自豪,作为一个班长能把班带好,特别高兴。”

  1971年,金培昌被调到了参谋这个岗位上,一做就是5年半。期间参加要塞区的参谋大比武,夺得第一名。后因表现突出,被越级提拔。1978年,升任团参谋长,此时的他,才29岁。

  做参谋长,需要具备很高的谋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熟知司令部业务、拥有较高的文字水平。“在部队,我做参谋长的时间算是比较长的,也很喜欢这个岗位。”

  在此期间,金培昌获荣誉无数。任连长时,所带连队被评为“硬骨头六连式连队”;任团参谋长,参加要塞区司令部大比武,荣获第一名,司令部被要塞区评为先进司令部;任团长,在全团开展“扛起枪杆能打仗、拿起锄头能生产”的军地两用人才做法在全军推广;参加全军“804”演习,团荣立集体三等功,团党委被要塞区评为“心齐、风正、劲足”先进党委。

  1995年,金培昌升任内长山要塞区司令员。

  任要塞区司令员期间,他带领部队大力发扬“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的老海岛精神,大力加强战备建设和武器装备三化建设,被全军评为先进单位。受表彰为全军国防工程建设先进个人;被四总部表彰为“武器装备三化建设”先进个人;大力加强军事训练改革和战法研究,在全军多本杂志刊发二十余篇学术文章,其中炮兵封锁水道的“五种战法”和城市防空“四个为主”战法,被全军评为一等奖。要塞区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师”“抓基层建设先进师”。要塞区党委被评为“先进党委”。

  “我们实施了几项工程,其中的‘战斗力工程’,就是大力开展科技大练兵、大比武,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推进‘南泥湾工程’(菜篮子工程),在岛上养猪种菜,来改善部队的生活。”

  “扛起枪杆能打仗、拿起锄头能生产”。对要塞区的官兵们来说,武保国防、文促生产。于汗水中收获的果实,分外甜美。

  部队的生活也是酸的。

  “在要塞区,我和夫人一待就是33年,孩子也是在海岛长大。日子有辛苦,更有辛酸。这么多年,我很感谢我的夫人,是她在繁重的军医工作之余,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正像那首歌中所唱的,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金培昌的夫人牟善萍为大校军衔,在部队长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经常深入小岛、船艇、训练场做巡诊医疗的她,深受官兵们爱戴。夫妻二人守岛、爱岛、建岛的事迹,曾被《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前卫报》以《一对大校守海防》为题作了专题报道。殊荣背后,是无尽的汗水与付出。

  “当兵这么多年,我回家乡的次数屈指可数。最让我心酸的,是当年父亲病逝的时候,我因部队演习没能赶回去,作为家中的长子,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那种痛苦,实在是难以言表。那时候,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自古忠孝难两全’。我是一名军人,这种无奈与酸楚,我必须承受。”

  部队的生活是暖的。

  “暖心工程”是金培昌在担任要塞区司令员期间推行的又一项措施。“我们通过推动幼儿园和医院建设,在蓬莱建海岛学生公寓,让我们广大驻岛官兵的孩子们能够得到好的教育和培养,受到比较妥贴的照顾,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进行医院建设,让我们的战士们能有一个好的医疗条件。通过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岛上官兵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让大家感受到部队的温暖……”

  边疆的海岛上,这群最可爱的人,把军旅生涯的酸甜苦辣,演绎成了一段段感人暖心的童话。尽己所能,不负国、不负家,不负那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回首 岁月如歌

  驻守海岛33年后,2001年,金培昌调到山东省军区任参谋长。

  在这期间,组织参加“东平湖抗洪”、军区“国防动员演习”、全国全军国防工程现场观摩会。2005年3月,任北海舰队副参谋长。期间参加“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演习。

  对金培昌来说,军旅生涯的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演习,都是难以忘却的记忆。

  “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的陆上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海洋大国。我们的祖先构筑了举世闻名的陆上万里长城,而随着时代和文明的发展,我们还应当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中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强大现代化海防,即构筑起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海上万里长城’!”金培昌如是说。

  从军的日子里,他并未放弃学业,曾先后五次进入高校学习深造。获军队政治工作研究生学位、山东大学经济学研究生和国防大学战役作战指挥研究生学位。

  无论走到哪里、身居何位,故乡、亲人和战友们,都是金培昌心底最深的牵绊和最柔软的记忆。

  “前些日子,我们参加了母校―――日照一中建校90周年庆典。50年前,我们和许多同龄人一起,抱着报效祖国的理想,跨进了母校的大门。在各位老师的辛勤培养教育下,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日照一中的一名学子,我深深地感谢我的老师。如今能够重返校园,看到学校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为母校骄傲和自豪!衷心祝愿母校以90年校庆为新的起点,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我养我的,是父母;教育培养我的,是老师;让我提高成长的,是党!感谢所有给予过我指引和帮助的人们,是你们的鞭策和鼓励,助我成长。”

  “日照是一个人杰地灵、美丽富饶的地方。我是喝日照的水,吃日照的饭长大的,出生在这片土地上,是我的荣幸。对这片土地,我怀着深深的乡情,永远不会忘记家乡的养育之恩。如今每次回到日照,都会发现家乡的巨大变化,我由衷地高兴。希望日照建设发展得更加美好。”金培昌说。

  “在一般人看来,部队生活是枯燥的。很多人问过我平常有什么兴趣爱好,我的爱好就是军队工作的一切。”金培昌笑道。“因为在我们那个年代,是一个训练的年代、是不怕吃苦的年代、同时又是国防任务比较重的年代。直到我退休之后,才有自己的时间,系统地看看书、练练书法、学学摄影、练练太极。参加军队和地方组织的一些公益活动。”

  岛上的树叶黄了又绿,海上的明月缺了又圆,潮涨潮落中,光阴如梭。转眼间,风华正茂的小伙儿已年过花甲,不变的,是那挺直的脊梁与虔诚的信仰。

  峥嵘岁月,如诗如歌。

  回首望去,留下的,是时代的印记;远去的,是无悔的青春。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news/live/2014-11/26/content_30032076.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