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钱曾怡:足迹遍田野 热肠寄后学

发布时间:2014-12-09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她一次次深入基层,和当地民众一起生活、体验,精心记录着或将消逝的地方方言。山东、浙江、广东……从事方言学研究60余年来,祖国各地不知留下她多少足迹。调研、研究与育人,勾勒了她这一甲子的悠长时光。她就是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钱曾怡。

  近日,在满是书籍和文稿的书房里,钱曾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气质温婉、衣着朴素的她谈及方言学研究时,恳切地说:实地调研是方言学研究的生命。

 

  深入田野掌握第一手方言资料

  1932年,钱曾怡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一个书香世家。1952年9月,她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56年7月,她赴北京参加第二期“中央普通话语音研究班”,在丁声树、李荣、周殿福、吴宗济等著名学者的指导下,学习方言调查的理论和方法。自此,钱曾怡走上方言学研究之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腔调各异的方言,在历史淘洗之下,仍保留着古语音韵和文化遗存。在钱曾怡看来,方言不仅是地理表征,更是传承地域文化的载体和情感纽带。

  然而,作为一门学问,方言学却是一门极为严密的学科,稍有偏差便会出现谬误。因此,钱曾怡强调,方言学研究必须深入实地考察、探寻语言事实,这样下结论时才能言之有据,避免主观臆断。

  几十年来,钱曾怡一直身体力行,在山东、河北、浙江多地进行汉语方言实地调查,其中对山东省胶东和鲁中地区的调查研究尤为深入。今年1月,年逾八旬的钱曾怡带领其他三位方言学研究者到沂山地区开展方言调查,先后在临朐县、沂水县、莒县、沂源县等8个县市的18个调查点,对50多名当地群众进行了调查。作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山东库建设的首席专家,她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认真听音、辨音、记音,一丝不苟地记录和整理方言材料,赢得了广泛赞誉。

  在长期的方言调查过程中,钱曾怡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方言资料,编撰相关著作多部。其中《汉语官话方言研究》一书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等五个奖项。同时,钱曾怡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方言志编写工作中,其主编的《山东方言志丛书》(已出版24本,即将出版2本)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以理论思考指导方言实地调查

  长期以来,汉语方言研究存在“资料丰富而理论缺乏”的问题,如何进行更深层的方言研究?如何探寻汉语方言研究的规律?如何用理论来指导方言调查和研究?

  在掌握大量一手方言资料的基础上,钱曾怡对汉语方言中的一些重要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1995年,《中国语言学报》第5期刊发了钱曾怡的《论儿化》一文,对汉语方言儿化现象的类型、功能、地理分布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并讨论了儿化与汉语结构格局的关系,引起学界重视。

  汉语方言现象十分复杂,其研究工作依赖全面客观的实地调查。对于汉语方言学的调查研究方法,钱曾怡有着自己的理论思考。早在1987年,她就发表了《汉语方言学方法论初探》一文,学界认为,这是第一次对本学科方法论问题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探讨,对指导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钱曾怡对汉语方言语法等也进行过深入的理论研究。不少学者认为,她拓展了汉语方言学的研究领域。

  学生是教师学术生命的延续

  在培养学生、扶植青年学者方面,钱曾怡亦是尽心尽力,培养出了众多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方言学研究人才。

  钱曾怡还十分关心青年学者的成长,甚至为素不相识的青年学者审稿。记者翻阅审过的文稿,修改清晰而细致,足见其耐心与严谨。钱曾怡告诉记者,方言学研究十分枯燥,对其感兴趣的青年人越来越少,难得有后辈对这门学问兴趣不减,应该鼓励、支持。

  在山东大学,董治安和钱曾怡是著名的学术伉俪,董治安致力于先秦两汉文学和文献研究。2012年5月,董治安去世。遵其生前鼓励青年人才成长的愿望,日前,山东大学设立了“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该奖项完全以董先生的个人收入为奖金来源,由钱曾怡捐助,授予该领域有贡献的青年学人,目前已有5名学者获奖。

  钱曾怡说,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学术也在不断创新、突破。学生是教师学术生命的延续,他们理应超越老师,否则学术将难言发展。“愿天下师长甘为后学阶梯,青年人勇攀高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杰

news.cssn.cn/zx/201412/t20141209_1434343_1.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